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Aug 14 Tue 2007 15:27
  • Volver


最近終於去借阿莫多瓦的"玩美女人"(Volver)來看了。
和我預期的一樣, 果然有趣, 好笑又好看。
其實阿莫多瓦的作品我看得也不算多, 就後期被引進的幾部, 不過那都是他較為成熟的作品, 獲獎無數, 叫好又叫座, 也沒什麼好抱怨的就是了。

我覺得對西班牙電影產業而言(就推廣層面), 阿莫多瓦實在非常珍貴, 他是個揉合通俗與藝術的天才。(而且還是我超欣賞的那類型天才: 聰明, 充滿玩心, 又三八)
這裡講的通俗可不只是一般的通俗喔! 是那種超灑狗血, 婆婆媽媽會超愛看的八點檔連續劇式通俗喔!
不過包容力十足, 他所選擇的題材本身, 又經常驚世駭俗得會讓那些婆婆媽媽嚇得哇哇(或唉唉)叫。

有人把他的作品與不知道是"台灣霹靂火"還是"台灣龍捲風"相提並論, 雖然有點詭異的貼切, 但稍嫌不敬, 喂! 拜託~
這裡指的"通俗"純粹針對故事情節, 他的呈現手法(將嚴肅議題通俗化, 將通俗劇情藝術化)可完全是最高檔的藝術結晶耶! 徹底符合"昇華"一詞, 他的成就是沒幾個大師作得到的事。

阿莫多瓦作品的共通關鍵字是"包容"。
每個乍看之下駭人事件的背後, 或許都隱藏了另一種不那麼可怕的可能, 在急著譴責前, 為何不先試著理解? 他張開雙臂用力擁抱每個怪胎, 每種"罪惡", 每樣情慾, 就某種層面而言, 這才是最具體的所謂"宗教精神"(雖然他和我本人都蠻討厭宗教的)。

阿莫多瓦的作品都非常好看, 絕不會曲高合寡, 深入淺出, 我不相信會有人看不懂, 換言之, 只要是人就一定看得懂。
更正: 只要是有一點腦的人就一定看得懂。
色彩鮮豔(簡直可以說是"俗艷"), 畫面設計感十足(甚至有點Old school, 說好聽是Classy啦!), 配樂選曲也都很有水準, 非常有味道, 而且故事通常很幽默。

而"玩美女人"更是讓我笑到肚子痛。
刻意有點模放希區考克式的懸疑風格(連片頭配樂都有點那個味道), 再加上八點檔式百轉千廻的劇情轉折, 和一絲若有似無的魔幻。
(其實也沒那麼懸疑啦! 畢竟解謎並不是重點, 看到1/3左右我就已經推出最終大謎底了, 不知道是不是我太強)

"玩美女人"是一部很漂亮的電影。
阿莫多瓦巧手細細刻畫女人群像, 比起歐容的"八美圖"(雖然也很喜歡), 我更喜歡"玩美女人", 因為它更世俗, 更貼近真實。
而且在這部電影中, 女人們基本上是團結一致, 充滿理解的同盟, 而非"八美圖"那種法國女人獨有的亦敵亦友的複雜情結(太多猜忌與爭風吃醋, 或許那也是另一種討厭的"真實"), 這樣看來(雖然還是會耍點小手段)還是西班牙女性"真"得比較可愛。


想說自己最喜歡的角色是寶拉阿姨(她那被超厚眼鏡放大的眼睛實在可愛得非常無敵), 但事實上每個(女性)角色我都很愛, 連妹妹索蕾美髮院的跑龍套客人都非常有趣。
這部電影也讓我對潘妮洛普克魯茲徹底改觀了(把母親那種世俗的嘮叨與暴躁, 和同時作為一個女兒的脆弱無助詮釋得很好, 演得很棒), 原本並不太喜歡她的。
但我還是不相信那首歌是她自己唱的啦! 聲音根本不像啦! 那種滄桑與沙啞是上了年紀的人才有的, 應該是對嘴的吧!?

這是一部標準的女性電影(幾乎可說是最佳範本, "末路狂花", "女孩向前走"也不錯, "時時刻刻"則正經得稍嫌沉悶), 歌誦女性(特別是母親), 讚揚她們的堅毅與為了家人無私的奉獻, 同時也點出一點無傷大雅的人性小缺點(誰沒有?)。
看了之後會很想親媽媽一下, 真的是一部非常棒(而且絕對好看)的電影。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ove's Deceit"
by Big Rube (I suppose)

Pleasure turns to the pain
Of the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strain
Of the questions burned in my brain
About whether love is humane
In its touch.

These thoughts are like salmon
Swimming upstream
In the tears of your deceit

Fighting the current hurt
That kills more than is created
By the chaos of our intertwined emotions

Chaotic because the anchor
Of Eros' arrow
Has been plucked from the vessel
Of my undying infatuation

Separation not as simple
As the distance between us

My mind no longer possessed
By the demons
That had been the overseers
Of my enslavement to your lies

The seeds of these lies
Rooted so deeply
They have cracked the foundation
Of what we once shared

Allowing the faith in us I had sealed inside
To gush out like a river

Ripping the image of our future together
From my thoughts
As violently and as brutally
As if it were a child being taken
From his mother's arms

I'm left surrounded in darkness
But I refuse to be swallowed by it

My loneliness like the night air.

Invisible to the eye, obvious to the touch
In its cold uncomfortableness

Yet if I could do it all over again
I'd do it in the skin I'm in
To lay down and let love die?
Just stay down and let love lie?

No, no, not I
I'll stay 'round and let love fly

Even though I have seen
Its darkest form, deceit
Nothing else could taste this warm
Or feel this sweet.

         - Taken from the movie "ATL"

I think it's very beautiful.

But feel free to disagree.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天抽空看了莫札特著名的喜歌劇"費加洛的婚禮"的DVD,
整場演出超過三個小時(共四幕, 分為兩張DVD), 真的還蠻長的, 但同時真的很有趣。
音樂優美, 演員們的演出既貼切又投入, 歌唱技巧高超, 花腔"炫目"(!? Dazzling)
而且, 錯綜複雜, 但毫不拖泥帶水的混亂劇情真的非常好笑(真的!),
一點也感受不到時空隔閡, 果然非常經典/精采。

而其中我最喜歡的片段分別是:
第一幕 侍從Cherubino向女僕Susanna(女主角)傾訴他對公爵夫人的戀慕之情一曲

第二幕 Cherubino在Susanna巧妙安排下, 直接對公爵夫人一訴情衷的曲子

莫札特聽了會聰明的曲子當然不用說了, 但那歌詞更使我感嘆"寫得真好!",
把暗戀的心情, 與愛情的熾烈與煎熬, 描寫得既通俗又異常貼切。
我從來不知道他對文字也頗有兩把刷子。

歌詞見下方。

Act.1 #7
我已經失去自我
我又是火又是冰
所有的女人使我變色
所有的女人使我顫抖

她們總是談到愛的歡愉
讓我疲於奔命, 內心狂跳
而這愛的慾望
讓我內心充滿無法表達的渴望

我已經失去自我
我又是火又是冰
所有的女人使我變色
所有的女人使我顫抖

我清醒時談生命, 睡夢中談愛情
我對溪流, 對高山, 對花朵
對小草和山泉傾訴
對廻聲, 空氣, 微風細語
但都渺無作用

如果找不到
任何人聽我傾訴

我會對自己說愛

對我自己
我會對自己說愛


Act.2 #13
各位女士們, 誰知道, 愛為何物?
看看是否, 就是我心所繫...

讓我說出, 心中感受
這對我是全新的事物

我對它渾然無知
我心中有著感受, 使我充滿慾望
有時置身天堂, 有時痛苦激昂
忽而四肢僵硬, 忽而慾火焚身
然而須臾之間, 我又回到冷宮

我心渴望的, 遙遠在天邊
不知它屬於誰, 不知它為何物

我不智的嘆氣呻吟,
我不覺的顫動發抖,
不論日夜, 無法平靜
但在笑聲中, 我找到歡愉

各位女士們, 誰知道, 愛為何物?
看看是否, 就是我心所繫...


["唉~ 寫得真好!"]

以各角色獨白為主的第三, 四幕, 雖然在鉤心鬥角的最終高潮之前, 劇情稍稍緊張, 黑暗了點, 但還是很好笑。
飾演女主角Susanna的女伶長得有點像好萊塢老牌喜劇影星貝蒂米勒(演得非常好, 個人認為她是此劇的靈魂人物, 角色為愛奉獻, 有情有義又有趣), 她的歌聲既優美又乾淨, 實力一點也不輸聞名全球的莎拉布萊曼, 蠻欣賞她的。
而飾演主角Figaro的演員則長得有點像達斯汀霍夫曼(怎麼剛好像的都是好萊塢掛的喜劇型演員), 歌聲渾厚, 演出也皮得很好玩, 有種渾然天成的無賴氣質。

比起之前看過的"杜蘭朵公主", 我想我更喜歡"費加洛的婚禮", 因為很有趣, 而且又兼具情感層面, 雖然"杜蘭朵公主"那首"我將勝利"真的很美(巧妙融合了"茉莉花"的主題曲, 對華人而言也非常新奇有趣), 但架空的故事背景實在"戲劇化"得有點太不切實際了, 情感上較難以連結, 哼! 反正我就是通俗嘛!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s
Le Nozze di FIGARO "費加洛的婚禮"
Recorded Live from the Zurich Opera
導演: Jurgen Flimm
指揮: Nikolaus Hamocourt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Live Earth"的刺激, 雖然遲了一兩年,
但這幾天我終於衝勁十足的去找"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來看了。

看完之後, 該怎麼說呢?
是驚恐, 震撼, 還是感動呢?
或許是以上全部的總合吧!

原來, 我們都想錯了,
世界末日不是忽然的大爆炸, 無關外星隕石的撞擊, 也無需勞駕核子大戰,
我們的死法是: 一大堆人忽然淹死, 一大堆人忽然渴死, 而剩下的那些人, 則是在生物停止生長之後, 漸漸餓死; 在植物停止光合作用之後, 漸漸窒息。
地球只會像是燒斷鎢絲的燈泡, 漸漸熄滅生命之光,
漸漸, 成為另一顆月球, 另一個只剩岩石的無機世界。

"不願面對的真相"讓人忍不住想做些什麼,
想盡一己之力, 微薄的貢獻些什麼,
但卻又不確定渺小的自己能做什麼。

深思之後, 我個人最實際的做法是:
因為公寓樓梯間的燈經常徹夜不關(雖然我常常跑去代關, 但仍無法有效解決), 所以我準備製作海報, 在電梯中的佈告欄張貼, 請大家晚上十點以後自動關掉樓梯間的燈, 並請管理員在往後更換燈泡時, 盡量選用省電燈泡。
另外, 我預計說服擔任國中教師的媽媽, 把我的DVD拿去在學生上課時播放(教育要從小開始), 其他老師有需要也可以來借。
(當然, 我的朋友們若有興趣, 也非常歡迎, 想看就跟我講一聲。)

這些乍看之下好像沒什麼了不起的,
但至少, 我開始行動了。
It's my way to pass it forward.

在了解那"不願面對的真相"之後, 其他的一切好像全都不重要了,
家庭, 工作, 愛情, 慾望, 金錢, 權力, 快樂, 悲傷,
真的, 那又怎樣?
這顆星球一旦毀滅, 這些東西也毫無價值了,
甚至那些美好的回憶, 連帶我們的存在也將被一並抹煞。

沒有未來, 連過去也將被完全抹煞。
人類的價值觀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這是種道德責任",
是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
你真的願意在不知不覺間成為犯罪結構中的一份子嗎?
請注意, 默許和實際犯行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默許=被動鼓勵=實際犯行)

不要以為不可能, 毀滅非常可能就發生在你我此生。

試想, 你駕著車, 在公路上快意奔馳,
忽然, 對向車道有另一台車, 正朝著你的方向前進,
從五百公尺之外對方就開始鳴按喇叭,
這時候你會怎麼做?
面對"警訊", 你會怎麼做?

這或許不是個太好的例子,
但此時我們卻正像白痴一樣, 無視對方的"警訊", 繼續踩緊油門向前衝,
衝向那明明只要輕輕扭轉方向盤就可以避免的車禍。

你可以繼續抱怨麻煩, 短視近利,
繼續裝聾作啞, 對近在眼前的危機視而不見,
或是選擇做點什麼, 現在就開始, 只要一點小小的改變,
就算不爲未來的世代, 也該為了自己的存在而奮鬥。

另外, 如果有一天要選世界總統, 我的一票絕對會投給這個時代的先知, AL Gore,
片中雖然不時穿插了幽默的橋段, 也說了不少諷刺與自嘲的小笑話,
但在詩意與善感間, 儘管淺淺微笑著, 他的表情總帶給我一股憂心的感覺,
確實, 我們是該感到憂心的, 但同時, 也該開始行動了。


更多相關資訊請上:
www.climatecrisis.net
www.liveearth.org
(拜託, 請去看看!)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六呎風雲"由許多非常棒的演員演出,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八成是), 很多我喜歡的演員都有參與演出, 而我喜歡的演員中, 有很多通常都只是擔任配角, 所以一下子能看到這麼多絕讚的配角集中演出, 真的是種最高享受。

◎最愛角色排行榜:


1.Sarah (Patricia Clarkson飾)
費雪家之母(Ruth)多年不曾交談的妹妹, 有點瘋瘋癲癲的, 非常爆笑, 人脈很廣, 在藝術圈中似乎有一定的地位(?); 她總是在最不適合的場合提出最不恰當的評語, 但諷刺的是, 她的意見往往一針見血的切入重點。
由個人非常喜歡, 也非常會詮釋恍惚神情的演員Patricia Clarkson飾演, 她的表演為這個角色的成功加分不少。


2.Bettina (Kathy Bates飾)
Sarah的好友, 個性很放, 也很敢說話, 重視朋友, 看來也是辛苦的母親一枚(?)。
由我也非常喜歡的實力派金獎影后Kathy Bates飾演, 當年她在"Misery"中的演出至今仍使我印象深刻, 好想再看一遍喔! 為什麼到處都找不到?
她同時也執導了數集"六呎", 個人非常喜歡由她所執導的"An open book"(AV女優之死; 有吳珊卓客串)。


3.Ruth (Frances Coneroy飾)
費雪家之母, 也是費雪家之中我最喜歡的角色。
在這之前我並不認識Frances, 據說她在演出此劇前, 在美國的知名度也不是太廣為人知, 因為她較活躍於劇場演出, 但看過"六呎"之後, 她馬上也成了我最欣賞的硬底子演員之一, 把刻意搞笑的瘋癲, 和作為一個母親的寂寞與種種難處詮釋得絲絲入扣。


4.Angelica (Melissa Marsala飾)
費雪家禮儀師Federico之妻(Vanessa)的妹妹, 兼職肥皂劇演員, 過去好像曾"混"過(?)。
我最喜歡他們用拉丁腔唸她的名字"恩黑哩卡", 你不覺得光是聽起來就充滿了喜感嗎?


5.Claire (Lauren Ambrose飾)
費雪家么女, 劇中飛揚的青春代表, 我覺得她是全劇最可憐, 但也最堅強的人物, 總是被忽略, 卻還是盡力安慰別人; 兼具爆衝的憤怒, 與百無禁忌的幽默感, 是全劇中成長得最顯著的角色。
我老覺得Lauren和"阿達一族"女主角的氣質很相近; 她把Claire從叛逆的青春期少女, 轉變為一個年輕女人的歷程演繹得非常寫實。


6.David (Michael C. Hall飾)
費雪家次子, 其實我喜歡的是他和Keith這一對(後來成為這一"家"), 弔詭的是, 我覺得全劇中最成熟, 最誠實而且穩定的關係, 反而發生在這對同志愛侶身上。
他們把同志演得非常令人信服, 尤其是Michael, 把David有點陰柔, 神經質, 壓抑保守又兼具戲劇化誇張的個性, 詮釋得近乎完美。


遺珠之憾: Carol (Catherine O'Hara飾)
Nate第一任妻子Lisa的"機車"前老闆, 在電影圈中佔有一席之地; 個性瘋瘋癲癲的(基本上, 全劇的所有人物都有一點), 非常本位主義, 又很怕當壞人; 講話很賤, 又經常自相矛盾, 誇張得非常好笑, 只可惜戲份太少。

◎最厭角色排行榜:


1.Nate (Peter Krause飾)
費雪家長子, 照理說應該是本劇的主角, 但卻是我最討厭的角色, 因為他很噁心, 不忠, 偽善又做作, 整天不是慢跑就是搞女人, 自怨自哀又毫無責任感, 但平心而論, 身為"六呎"的約伯, 際遇曲折離奇的他真的還蠻倒楣的。
因為我很討厭這個角色, 所以我對Peter也沒什麼好話可說, 但是他的臉確實會帶給人一種真誠關懷的假象。


2.The Chenowiths
車諾維一家, 完全是一家子變態, 放蕩的父母(尤其是瑪格麗特), 瘋狂的兒子比利, 雖然可憐, 但卻讓人無法同情的女兒布蘭達, 每一個都是做作專家, 成天"絡"心理學術語, 自己對於情況的處理卻比任何人都糟, 因為戲份不夠多(相較之下)才會被排在第二名, 充滿被厭惡的潛力。

3.All Ruth's men
每個茹絲交往過的男人都蠻討厭的, 除了和Nate一個模子樣, 陰魂不散的元配外, 還有整天只想上床的理髮師海拉姆, 心懷不匭的花店老闆尼可萊, 殯儀館的處男學徒亞瑟(他比較不討厭), 和完全就是個神經病的第二任丈夫喬治; 基本上這部戲的每個(異性戀)男人都又爛又不負責任。

其他還有許多討厭, 但卻"沒那麼"討厭的角色,
當然, 也有很多"沒那麼"喜歡的角色。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日本人真的是全世界最擅長超~病態美學的民族。
他們完全理解構成"噁心"(或"變態")這個概念的所有元素,
充滿創意的分析, 追根究底的解構,
然後近乎神經質的, 以包羅萬象的各種可能, 一絲不茍的再構築。
而這點, 從"亂步地獄"這部視覺衝擊性十足的魔幻電影, 就可以徹底得到印證。

"亂步地獄", 顧名思義, 是指江戶川亂步筆下所構築, 萬花筒般的地獄群像。
這個名字是不是聽來有點耳熟?
沒錯, 他就是打著紅色"啾啾", 紅遍大街小巷的小弟弟(不是指"那個"哦!), 江戶川柯南的二分之一生父(?),
日本近代偵探小說的開山始祖, 奇幻文學的代表性人物。
他筆下最著名的角色, 明智小五郎v.s怪盜二十面相(很明顯是模仿福爾摩斯與亞森羅蘋的對立關係), 至今在日本仍有極為巨大的影響力。
而在本片中, 這兩個經典角色更是以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悄悄登場。
(也不算悄悄啦! 還蠻明顯的。)


本片由江戶川亂步的四則短篇故事,
"火星的運河", "鏡地獄", "芋蟲", 和"蟲"所改編,
由四位不同的新銳導演分別執導而成。
我沒有看過其中任何一篇的原著,
過去曾看過一兩本他的怪盜二十面相系列,
感覺上, 他的作品屬於兒童偵探冒險類型,
並沒有太多感想, 不覺得有外界所說的那麼魔幻, 也沒特別喜歡,
而且, 一開始會對這部片感到興趣, 其實也完全與他無關(是因為領銜主演的淺野San)。

但是看了之後, 差點沒把我嚇得屁滾尿流, 跟我預期的完全不同。
我從來不知道他寫得東西尺度那麼寬, 那麼挑戰極限,
我不知道他們有多"忠於原著", 但確實極為成功的營造出魔幻瑰麗的視覺效果,
絢爛的畫面呈現, 詩意中挾著一絲優雅, 有一種幾乎"哲學"的氛圍,
但敘述的題材, 與散發著妖魅氣息的內容, 卻病態得幾乎榨得出汁(屍水)來,
雖然嚴格說來並不是史無前例, 但也夠前衛的了。


貫穿這部電影的, 除了在背後操控著絲線的傀儡師江戶川亂步之外,
還有唯一在四部短片中都有登場的關鍵人物,
日本近代最傑出的男演員: 淺野忠信。

淺野是日本近代電影史上最獨特的奇葩,
接演的角色百無禁忌, 只要故事好, 裸露也不是問題(在本片中也脫了),
演技精湛, 性格又有型, 有種空靈而沉靜的特質, 是我最喜歡的日本演員。

在本片中, 有某個角色如果不是由他來飾演, 必然會非常容易顯得既病態又噁心,
但他就是有辦法把這個徹底扭曲的靈魂, 詮釋得既爆笑又純真,
你會感到同情, 會感到一絲無奈, 卻不盡然會責怪。

在"亂步地獄"中, 我最喜歡的片段是最勁爆的"蟲", 既可悲又好笑, 非常推薦;
遠赴冰島拍攝的"火星的運河"也很棒, 實驗性最強, 畫面最具衝擊性也最美(個人認為, 事實上整部片的畫面都蠻美的, 看你喜歡哪種風格);
故事性最強的是"鏡地獄"(有點"火曜劇場"的味道), 成宮寬貴美型的側寫, 還讓我誤以為柴崎幸也有參與演出;
而松田龍平參與的"芋蟲", 則是最噁心的故事。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出版之初就充滿了話題性, 直到確實橫掃書市,
"一刀未剪的童年"一直都吸引著眾人的目光,
老實說, 我也是那眾人之一,
雖然到現在還沒看過原著小說就是了。

"一刀未剪的童年"英文原名是"Running with Scissors",
帶著剪刀奔跑, 比喻搖搖欲墜, 非常瀕臨危險邊緣的狀態。
想想看, 帶著剪刀奔跑, 一跌倒就很慘了, 誰知道會戳到哪裡,
更何況, 看看報紙頭版, 哪用得著剪刀, 拿著筷子奔跑都危險到會死人。
(這種事已經不只是一次兩次了, 那些家長怎麼就是學不乖。)

隨便瞄一眼書評, 誰不會對這個"特殊"的故事充滿好奇心,
更勁爆的是, 這些比電影還要誇張的情節, 竟然是真人真事, 更令人想一窺究竟。
既然比電影還要誇張, 那就乾脆拍成電影吧!
雖然原作者再三堅持, 拒絕電影化,
但最終, "一刀未剪..."的電影版還是拍成了。

由影集"整型風雲"(Nip/Tuck)的創造者Ryan Murphy擔任編, 導以及製作,
(其中投資的製作人還包括了布萊德彼特)
雖然在台灣沒有強打(好像是直接出DVD),
但在美國, 首映時還造成了不小的話題, 蠻轟動的。
看來Ryan為自己大螢幕的處女作爭取到了一個絕佳的題材,
一個幾乎不可能出錯的題材。

但兩個小時看下來, 我的直覺告訴我,
很明顯的, Something is wrong.

原本我還蠻期待的, 看完之後卻非常失望,
這部電影該有的全都具備了,
瘋人院, 母子關係, 機智的對白(其實也不是太機智啦!), 成長的故事與幽默等絕佳的素材,
畫面, 音樂都不錯, 演員陣容及實力也都蠻堅強的,
但卻不是一部好看的電影。

害我不太敢(也不太想)看原著了。


整個觀影經驗是破碎的, 片段的,
或許有幾個片段是好笑的, 有幾個片段是感傷的,
但卻極度的不連貫。
感覺起來就是"不夠", 總是少了那麼一點。
情緒跳來跳去, 顯得沒頭沒尾, 故事架構雜亂無章,
情節以直線性處理, 卻以極度跳躍式的手法呈現,
好像是這一章的故事拍完了, 接下來拍另一段精華, 其間毫無轉折。

看得出Ryan非常努力地試圖想把它拍好,
即使如此, 卻仍舊失敗得一踏糊塗,
視覺風格強烈, 內容卻顯得空洞。
(他的"整型風雲"基本上也只是, 聳動的題材+不懷好意的幽默, 非常的"表面"。)

"一刀未剪..."絕對擁有成為一部好電影的潛力與條件,
只可惜還沒能夠破繭, 它就徹底胎死腹中了。
由此可見, 導演真的非常重要。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我選擇性的重溫了部分"六呎風雲",
再一次重看結局, 忽然使我產生了一種非寫不可的感覺, 這真的是一部很棒的影集, 非推薦不可。

其實這部2001年於HBO開播, 由"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 beauty)的編劇Alan Ball所創造的影集, 我蠻早就耳聞了, 早在DVD推出之前, 我好像還曾在HBO零星的看過一集, 但因為中途無法連貫劇情, 而且我那陣子還蠻討厭連續劇的(不管哪一國的), 所以並沒有特別注意它; 後來, 在閱讀過無數報章的推薦與介紹後, 在某個感到無聊的一天, 我終於去百事達租了它。那濃厚的黑色幽默, 與玩世不躬的態度幾乎立刻挑起了我的注意力, 雖然第一次我基本上是一邊罵一邊看完的, 但越深入劇情(尤其進入後期)越好看, 而那它充滿希望, 甚至兼具淨化效果的傑出結局(號稱有史以來所有影集最棒的結局, 比"Friends"草率的結局好一億倍), 更使我把之前對某些角色設定上所有微不足道的不滿全部一筆勾銷。
(Youtube找得到, 但真的建議隨著劇情看到結局, 情感衝擊會更大, 最好不要偷吃步啦!)

理性的分析, 首先, 這是一部漂亮的影集, 拍攝手法幾乎像(簡直就)是電影; 畫質優, 構圖佳, 色彩, 光影, 全都充滿了強烈的藝術性, 但近期的影集有哪一部是畫面不漂亮的(慾望城市, 慾望師奶, 整形風雲, 實習醫生, 越獄風雲; 由此可見台灣譯名的創意性), 所以, 就讓我們忽略膚淺的表象, 繼續深究幾個為什麼非看"六呎風雲"不可的原因吧。

這是一部十分勇敢的影集, 它探討沒有人喜歡(不管東方還是西方)討論的生死問題, 把某個主要角色設定為同性戀, 幾乎每個角色都有蠻嚴重的問題, 而且三不五時呈現露骨到像是故意討罵的性愛場景; 它們勇於觸碰"禁忌", 探討的議題包羅萬象, 舉凡種族, 政治, 宗教, 性取向, 藥物濫用問題, 老年人問題, 破碎的童年, 家族與人際關係, 甚至還有一點點的亂倫; 事實上, 這些問題也不是沒有人處理過, 但要像它們處理得這麼好的(態度中立不帶成見, 純粹點出事實, 留給觀眾無限思考空間), 卻沒有幾個。
乍看之下好像有點嚴肅, 但...


這是一部異常幽默的影集, 為了緩和緊繃的情緒, 不時穿插爆笑的幻想歌舞場景, 而主角內心當下的憂慮總是會以死者的形象借屍還魂, 幽默的頻頻露面, 讓人覺得在這部橫屍遍野的影集中, 好像沒有一個人"真的"死了似的; 而因為主角家庭是經營一家葬儀社(或你要稱之為殯儀館), 死亡是難以避免的, 所以每一集開場它們都會殺死一個倒楣鬼, 比卜洛克的"八百萬種死法"更具體的呈現各種人可能死亡的方式, 以兼具戲謔與莊重的態度處理芸芸眾生的死相; 個人印象最深刻的死法是, 一個太太因為屋內收訊不佳, 跑到室外去接電話, 結果忽然就被飛機上掉下來的"Blue ice"砸死, 還有一個老太太沒有原因, 非常平靜的坐在馬桶上往生。
*Blue ice: 由飛機飛行中所排放的水氣和化學物質等氣體, 在大氣中所凝結而成, 非常諷刺的被翻譯作"純淨冰"。

同時, 這也是一部非常聰明的影集; 人物的對白時而粗鄙, 時而膚淺, 但偶爾卻又字字珠璣, 彷彿人生無數疑問的解答; 雖然故事情節偶爾無可避免的芭樂了點, 有時候角色對於某些情形的處理方式, 甚至蠢到讓人氣得想捶電視機, 但各種情緒的堆疊充滿了豐富的層次, 而且它們還毫不畏懼的一層層扒開, 近乎冷血的剖析最底層的赤裸情感; 個人認為, 在"六呎風雲"之後, 再也不可能出現能比它們更成功的描繪, 寂寞, 絕望, 人性的脆弱與傷痛, 還有人生無常的影集了。

更重要的是, 這還是一部超級好聽的影集, 它們選曲的品味幾乎無懈可擊, 音樂與畫面緊密結合, 節奏和剪輯的時機(Timing)契合得完美無瑕, 創造出一種幾乎像是"emotional attack"的體驗, 以往只有非常非常好的電影會帶給我這種感覺; 在美國還推出了好幾張原聲帶, 除了收錄Nirvana, Coldplay或Radiohead這類商業成就極高的名團名曲外, 更經常發掘許多較為冷僻但絕美的曲子, 我特別喜歡某一首主旋律不斷重複"I need you so much closer"的歌, 結局最後的那首歌(應該是Sia的"Breathe me"), 和Arcade Fire的"Cold Wind"(聽到"hey, hey, hey"那裡的時候雞皮疙瘩整個爬滿我的背, 幾乎有點想哭的衝動)。

而除了被業界視為最高標準的結局外, 自開播以來"六呎風雲"的片頭更是大家熱烈討論的焦點。
由一連串優美甚至詩意的畫面及象徵所構築而成的蒙太奇影像, 與有點詭異卻又帶了一絲俏皮的主題樂曲搭配得天衣無縫, 意象豐富, 而非僅是廉價的剪輯一些過去主角特寫的片段, 再隨便搭配排行榜上的流行金曲; 它幾乎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形式, 以一種後來其他影集紛紛試圖模仿, 但卻又難以重製的獨特方式呈現。
基本上, 我覺得"實習醫生"的片頭根本就是模仿"六呎風雲", 再加上一點"整形風雲"的性感元素, 非常不原創。

眼見為憑


在西藏, 每個人一生下來就在爲自己的死亡作準備(詳見"西藏生死書"), 我認為把一輩子全都用在準備死亡上是太過消極而且浪費了點, 但出生與死亡是每個人一輩子唯一能確定的兩件事, 期間所發生的種種事件, 基本上都只是或然數, 都只是機率問題, 沒有什麼是一定的, 我們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往任何方向發展, 但無論這一生我們是過得轟轟烈烈, 還是窮困潦倒, 最終的結果都必然非常平等的一樣, 沒有必要別過頭忽視它, 談論它也不應該是任何禁忌, 我們有必要靜下來花點時間思考自己的死亡, 即使只是替家人省點麻煩也好。
想做的就趕快去做, 因為,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Six Feet Under" 六呎風雲
2001-2005
全五季 63集
曾榮獲三座金球獎(包括: 最傑出電視影集獎, 最佳電視戲劇類女主角, 最佳電視戲劇類女配角), 與九座艾美獎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這是影集"六呎風雲"中我個人最愛的瞬間,
爆笑到噴淚!

Six feet under 六呎風雲
fifth season episode 6 第五季 第六集
"The rainbow of her reasons" "她理智的彩虹" (很棒的一集)


劇情簡介:
選擇從藝術學校中輟的克萊兒(Lauren Ambrose飾), 因為被家裡切斷了經濟來源, 不得已暫時到律師事務所去混口飯吃, 單調無聊的工作內容難不倒她, 但公司"企業化"的服裝規範, 尤其是褲襪, 卻讓她非常不習慣, 所以, 經過了一整天的折騰, 當同事一邊辦公一邊播放收音機時, 下半身被褲襪勒得痛苦萬分的克萊兒, 選擇隨著音樂逃進幻想的世界裡...。

這片段以嘲諷"美國偶像"的形式呈現, 歌曲改編自80年代當紅的芭樂名曲"You light up my life",
(我想改編的歌名應該叫作"You ride up my thighs"吧!)
這段內容和BJ單身日記(第一集)的片頭同屬我最喜歡的喜劇絕品, 也是全劇五季中我最愛的片刻,
每次看每次都笑到不行, 尤其是鏡頭一轉, 底下其他同事舉著打火機(有夠老套), 隨著音樂左右搖擺的畫面, Killer shot!
它好笑的原因除了忘我的肢體表現和爆笑的歌詞改編, 更是因為Lauren唱得很認真(而且還唱得很不錯),
這世界上沒有比認真更好笑的東西了。


歌詞:
...Could it be actually
I'm wearing these clothes?
I've never been
This fucking uncomfortable
Never again
To wear panty hose
'Cause you
Ride up my thighs
You’re tight on my ass
You climb up my crotch
You ruin my day
And fill my soul
You fill my soul with hate
It can't be right
When they feel so tight
"Whoo!"
'Cause you, you, you, oh, you...
Ride up my thighs


歌詞中譯:
...如同真的一般
我再也不願穿上這些衣服
這些他媽的超難受的衣服
永遠不再
不再穿絲襪...
因為
你禁錮著我的大腿
束縛著我的屁股
纏繞著我的胯部
你毀了我的一天
充斥著我的靈魂
你使憎恨充斥於我的靈魂
這不可能是正確的
當這感覺是如此的束縛...
喔!
因為你, 你, 你, 喔, 你...
禁錮著我的大腿

影音追加: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