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2年(或許是吧! 和不記路名一樣, 我從來不記時間),
在911事件的恐慌期, 和SARS正要開始蔓延之際,
一點都不愛國的我, 一個人溜到了英國去美其名遊學。
此行除了遊覽嚮往已久的英倫風光, 以及官方說法的語文學習外,
事實上, 是我媽打發我的一種方法。(真是種昂貴的方法啊!)
倫敦一直以來都高居世界上消費最高的城市前三名(與紐約和東京激烈競爭中),
對絲毫沒有金錢概念的我而言, 卻一直是我最感興趣的城市之一,
反正後方有實力堅強的金主相挺, 我也不須有任何後顧之憂,
因為那段期間, 我陷入長期低潮, 猛爆式的憂鬱常弄得家裡雞犬不寧,
或許是自己想求個清靜, 我媽一反常態的大方贊助,
"轉換一下心情, 去體會人生吧!"
說得很好聽, 那就多謝啦!
除了認識了分布於歐亞板塊的朋友一堆, 和邂逅了房東家的香檳色波斯Tigger之外,
這段旅程我音樂上的收穫是: 之前在台灣還不是非常熱衷的Queen(後來還去看了他們的音樂劇"We will rock you"),
Mogwai, Sigur R'os, Simian, The White stripes, 還發現了當時剛出道的Ok go, Yeah yeah yeahs和Tenacious D。
英國的電視節目非常棒, 免費頻道中, 相較於老牌的BBC(內容稍嫌保守), 我最愛的頻道是爭議性和實驗性質較強烈的Channel 4(他們贊助了非常多傑出的非主流電影),
而付費的衛星電視Sky TV, 音樂頻道(Q, Karren, MTV)更是24小時持續放送,
我也因此聽到了Ok go的"Get over it", Yeah yeah yeahs的"Date with the Night", 和Tenacious D的"Tribute", 進而衝去唱片行瘋狂採買,
不過The White stripes, Ok go和Yeah yeah yeahs後來都被引進了(連Mogwai後來都被炒作), 這讓我有點不爽。
(英國CD超貴的, 每張都將近台幣5, 600)
Tenacious D的電影"The Pick Of Destiny"預告,
好想看喔! 不過看來台灣是不太可能引進
每天都有The Simpsons和天線寶寶, 每晚還有經典老電影系統性的播放,
讓我心滿意足的看得非常飽, 而且還因此看到漏掉後兩集的異形系列。
從這段媒體觀察的經驗中, 我發現英國人非常熱衷於下面幾項議題:
排行榜(什麼都能排), 園藝, 室內改造DIY, 實境節目, 專題性深入探討型節目(任何議題都能探討, 甚至還有一集談到SARS), 益智問答, 和理所當然的, 足球。
最近台北捷運開始推出免費報刊,
但這在英國(或說任何大都市)卻早已司空見慣,
他們週末版的免費報甚至還附CD(而且收入的曲目都還不錯), 讓我拿得超爽。
倫敦是個文藝氣息非常濃厚的都市, 劇場, 博物館, 藝廊, 和公園林立, 而且大多是免費(自由捐獻)的,
除了高貴的劇場我比較不熟外, 我最喜歡的分別為V&A, Tate Modern(很棒!!), 我家附近的Clapham Common和St. James Park,
唱片行和書店就像天堂一樣, 東西又多又齊(而且都非常大方的沒用膠套封住), 除了售價幾乎沒有一絲缺點, 讓我非常想永遠待在那裡。
跨年的熱門景點Trafalgar Square和Piccadilly總是擠滿了人(曾在電影"28 days later"出現, 導演最近推出新作"Sunshine"太陽浩劫, 請大家多多支持),
Covent Garden充滿了表演精采的街頭藝人(打賞一鎊起跳), 龐克區Camden Town讓人大開眼界,
而我個人最愛逛的點則是早期的舊書街Charing Cross Road和充滿藝術氣息的Soho,
但那附近的路又密又有一堆小巷, 所以每次去還是會小迷路。
(英國的路名地名都常取成一些很難唸的怪字, 乍看之下根本不知道怎麼發音, 問路時非常麻煩。)
Yeah yeah yeahs的"Date with the Night"MV, 生猛有勁
詭異的是, 看似保守的英國人(悶騷)超愛泡Pub, 而且Pub的密度超高,
光是從語言學校到寄宿家庭的那段路上就至少有五, 六家,
每天放學(下班時間)還都幾乎爆滿, 到了週末, 人更是滿到店外去, 很多人在裡面買了杯啤酒就直接拿到街上喝,
當然我也入境隨俗, 我想, 在那幾個月間, 我就已經把我這輩子的啤酒額度都喝光了。
(後來發現, 有一次我還在Sex pistol早期常待的Pub喝過)
雖然沒看到一直很想親臨現場的"歌劇魅影"(因為我選擇了當時忽然迷上的"We will rock you"),
沒參加任何一場Live或Jack the ripper tour, 沒去逛逛曼徹斯特, 也沒順便繞到愛爾蘭參加藝術祭(因為我懶, 而且那又貴又麻煩),
但吃到Fish & Chips(滋味不賴, dip很棒), 體驗了下雪的感覺(雖然只是零星的細細幾片), 遊客該去的地方我都去了, 也如願買到了馬汀大夫鞋(可是卻沒穿幾次...; 題外話, 英國有一個蠻惡搞的品牌叫"FCUK", 重點是UK, 我到現在還是沒搞懂FC是什麼的縮寫, 我的某位老師很喜歡穿他們的衣服, 乍看之下, 與麥人傑的"九真陰莖"有異曲同工之妙), 外加一大堆書籍雜誌, CD, 和稀有DVD, 朋友還送了我一本當時剛出版的"Harry Poter"(將近40鎊, 超過台幣2000, 有夠可怕),
到處收集的Pamphlet和免費報紙, 雖然薄薄一張, 但累積下來還是厚厚一大疊,
回程時, 我的行李嚴重超重, 記得當時還蠻傷腦筋的, 但在朋友幫忙下, 數度奔波後, 一大箱的戰果與回憶, 最終還是順利船運回台了。
這幾天翻閱相簿(類比), 發現我怎麼那麼會拍, 或許如果地方美, 不管怎麼照都必將是傑作吧!
雖然期間還是曾發生一點不愉快, 但整體來說, 我還是非常喜歡英國(尤其是他們幅員廣大的公園綠地, 對於他們惡名昭彰的氣候我倒沒什麼特別的感覺),
朋友一直叫我再去, 但是拿人的手短, 由於經濟因素, 我想還是先讓我挑戰紐約之後再說吧!
Hang on Liz, hope the next of my visit you'll still be the Queen!
Back: 離開前我請同學們寫的明信片; 後來我養成習慣, 每次出國都會在當地寄給自己一張明信片。
Front: 與其被動的期待他人寄給你高敷衍性質的明信片, 倒不如自己貼一點郵資選幾張漂亮的; 這兩張長形明信片非常美, 是我特別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