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近代的非官方用語中, 習慣將沒有不動產的人暱稱為"無殼蝸牛",
既然如此, 那為何不直接稱呼他們為"蛞蝓"呢?
大哉問一則。
說到蛞蝓, 我家附近的一條小路上, 每到下雨天就會出現很多很多的蛞蝓。
不知道是不是周圍土壤太過肥沃, 這些蛞蝓一隻比一隻粗壯,
黝黑的表面長得和象皮一樣, 閃耀著一種非常詭異而濕潤的光澤, 每一隻都比我的拇指還要大條,
雖然我不怕蛞蝓, 但看到它們以十隻十隻為單位的成群匍伏,
還是不免令我背毛倒豎, 覺得非常噁心。
偏偏那條小路又算是附近的一條小要道,
行車往來, 把蛞蝓群輾成一灘灘的肉糊,
那慘狀真的比手指還要催吐。
這不禁令我想起了伊藤潤二早期的短篇名作"蛞蝓少女",
不過當少女最後終於"蛞蝓化"時, 一向擅長把日常事物噁心化的伊藤大師倒是把"顱殼"畫得蠻美的。
想來第一次看到伊藤大師的作品, 已經是小學時的事了, 歲月不饒人啊!
伊藤潤二實在是個將凡事病態化的天才, 任何瑣碎的事物都能成為筆下題材,
就連"漩渦"這個抽象的概念他都能掰, 而且還掰得很合理(!?)。
小學時曾一度熱衷, 收集了不少他的作品, 和弟弟一起一邊翻一邊怕得哀哀叫,
我一直覺得他作品的書頁有種怪味, 一種讓我聯想到停屍間的氣味。
(雖然我也沒實際聞過停屍間的氣味)
有一陣子忽然變得很害怕, 把他的書藏在三樓書櫃最內側的角落, 晚上沒開燈還不敢上去,
"伊藤"也成了我家的禁語; 雖然這樣說有些失禮, 但你不覺得那個"潤"字有種先天上的噁心感嗎?
後來我甚至怕到把那些書寄放到表姊家, 放了一陣子後表姊也受不了, 要我把它拿回去,
在拿回家的路上, 我做了一件很蠢也很浪費的事, 我把書扔進了附近詭異的竹林裡,
請別笑我, 當時年紀小。
只是後來, 我長大了,
也不知道為什麼, 忽然有一天任何恐怖片, 鬼故事都嚇不了我了,
我漸漸習慣將肢解當作喜劇看待, 還一邊品頭論足的批評殘肢太假, 假血太多,
或許那正是墮落的開始吧!
這幾年又重新愛上了伊藤大師的作品, 收藏也在慢慢的補齊中,
想當年實在是太奢侈了。
另外, 延伸思考,
蛞蝓=鼻涕蟲嗎?
又是一個不太重要的疑問,
如果哪天我真的很無聊, 或許會去試試知識+吧!
- May 19 Sat 2007 16:32
濕潤的爬蟲?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