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ddie Mercury是少數我所見過, 有著最澄澈, 溫柔雙眼的男人。



"She's a killer Queen"
渾身充滿了異國情調,
出生於非洲, 身為波斯人的他, 和大多中東地區的男子一般, 蓄著濃密的八字鬍,
除了刻意營造出一種"Macho"的形象外, 更為了修飾自己不甚滿意的臉型。

"Extraordinary", "Splendid", 是他的口頭禪, "Larger than life"流在他的血液裡,
掛著披風, 戴著皇冠, 在舞台上, 他身著最最誇張的絲質華服,
以一種近似風騷的姿態游移, 他傲視著底下數以萬計的忠誠子民。
但這一切仍無法掩飾他溫柔纖細的本質。



"The Miracle"
一但開口, Freddie擁有大多歌者所羨幕至死,
如同天使般足以迷倒眾生, 激勵人心的美妙嗓音。
輕易攀上最高音域, 毫無止盡的拉長延伸,
他將自己的聲音當作一種玩具,
而歌唱, 則是他此生最鍾愛的遊戲。
無法模仿複製, 就像顆獨一無二的寶石, 一種最具體的奇蹟,
Freddie是個天生的藝術家。



"Bohemian Rhapsody"
優雅的啜一口茶, 信手拈來,
他以華麗但卻平實, 三八但卻真摯的詞藻鋪陳,
融合與生俱來的豐沛才華, 與令人心碎的優美旋律,
編織一曲又一曲充滿了正面能量的精緻樂章。

如劃過夜空的流星殞落,
縱使他的驟逝充滿了悲劇性,
但Freddie Mercury卻是一個最樂觀的人,
一個最忠實真摯的朋友,
"A Good Old-fasioned Lover Boy"
除了伊麗莎白, 一位大不列顛最永恆的,"Queen"。

在英國遊學時, 我有幸欣賞過Queen其餘原始成員(Brian May, Roger Taylor)所製作, 向Freddie致敬的搖滾音樂劇"We Will Rock You",
雖然Freddie已經不在, 但那發自內心最原始的感動卻依舊。
我相信他是相信人性本善的。



Queen Official-site
http://www.queenonline.com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狗(以及所有有毛的動物),
自閉, 偏執, 對文字超~龜毛對(我而言, 標點符號的誤用和錯字是一種罪。但typo倒是情有可原。), 但卻是友善的。
不太常上網(家裡沒接網路, 請恥笑!), 所以回覆會有點慢。
性別, 生日, 身高, 體重, 這些數據真的很重要嗎?
等我們熟一點, 或許你就會知道了
興趣: 大量閱讀(文本/圖像)‧音樂‧電影‧AC和少數G(每個人好像都差不多)
MSN: 目前尚未申請使用, 請恥笑!

關於簡易人格分析, 我相信統計數據,
因此在下列個人喜好中, 你若能發現自己有三成相仿,
那我們的個性必然能夠契合, 請賞光, 和我做個朋友。

作家:
古典=>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 薩德(Marquis de Sade), 維吉妮雅‧吳爾芙( Virginia Woolf), 艾倫‧坡(Edgar Allan Poe)
現代=> 安潔拉‧卡特(Angela Catter), 符傲思(John Fowles), 歐文‧威爾許(Irvine Welsh), 派屈克‧徐四金(Patrick Suskind), 柏納‧韋伯( Bernard Werber), 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 貝瑞‧約克魯(Barry Yourgrau), 芭芭拉‧高蒂(Barbara Gowdy)
科幻推理=> 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菲利浦‧K‧迪克(Philip K. Dick), 傑佛瑞‧ 迪佛(Jeffery Deaver), 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
亞洲=> 宮部美幸, 山田詠美, 陳雪, 盧郁佳, 張惠菁
繪本作家=> 藍‧史密斯(Lane Smith), 謝爾‧希爾佛斯坦(Shel Silverstein), 提姆‧波頓(Tim Burton), Cocco!

畫家=> 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孟克(Edward Munch), 繆夏(Alphonse Mucha), 克林姆(Gustav Klimt), 席勒(Egon Schiele), 波拉克(Jackson Pollock), 芙烈妲˙卡蘿, 席徳進(少數幾幅), Cocco!

導演=> Woody Allen, Paul Thomas Anderson, Tim Burton, Danny Boyle, Stephen Daldry, David Fincher, Hitchcock, Anthony Minghella, Gus Van Sant, Francois Ozon, 岩井俊二, 橋口亮輔, 是枝裕和, 北野武(部分), 杜可風, 王家衛(某些)...等
演員=> Audrey Hepburn, Grace Kelly, Humphrey Bogart, James Dean, Kevin Spacey, Stuart Townsend, Edward Norton, Ewan McGregor, Jude Law, Jack Black, Angelina Jolie, Judy Foster, Imelda Staunton, Susan Sarandon, 淺野忠信, 金城武......等

音樂=> Cocco!!!, Amiee Mann, Air, Bjork, Bernard Butler, Badly Drawn Boy, Bell&Sebastian, Blue Man Group, Ben christophers, the Breeders, Coldplay, The Cure, Danny Elfman, Daniel powter, Ed Harcourt, Eminem, The Flaming Lips, Janis Joplin, Jeff Buckley, James blunt, Jamiroquai, Kula-Shaker, KT Tunstall, Keane, Muse, Morrissey, Mr. children, Moby, Mogwai, Nirvana, Ok Go, Pixies, P.J.Harvey, Peaches, Queen, Radiohead, Suede, The Smiths, Scissor sisters, Supegrass, Tori amos, Throwing muses, Tenacious D, Tizzy Bac, The Verve, The White Stripes, Yeah yeah yeahs, 中島美雪, 天野月子, 奧田民生......等
歡迎同好來信討論。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終於, 我也投降了。
不多不少, 就在三天前我的Blog開張了。
除了先Po一些以前寫的東西, 像個拿到新玩具的孩子,
最近我, 非_常_勤_打_字。

因為無名, 我的減肥計畫被迫中斷,
Cold Turkey, 戒了三個月的菸也再度死灰復燃,
忽然間, 我發現自己想說的, 實在還有很多很多,
偏偏我又是個一旦開口, 沒討論出個結果就絕不罷休,
一但決定要做什麼, 沒做到一定程度就停不下來的傢伙
所以, 除了失眠, 我這幾天不時產生劇烈的偏頭痛。

精選過去的累積, 我重新整理自己的回憶,
除了有系統的把自己生命中的動物們一一紀錄,
想推薦的事物, 自己欣賞的人卻又山一樣多,
若要寫一篇推文, 先要做研究, 收集資料, 做一次收藏巡禮,
研究數據, 檢查拼字, 還要絞盡腦汁擠出一些新的形容詞(雖然偶爾還是會重複)
若要為每位各寫一篇專文, 光是想像我就感到頭痛。

關於Blog, 這裡我必須引用網友Ono的說法:
"http://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yangono&article_id=5080449"
她講得真是切入我的心弦啊!

因為認識的人也在玩,
所以害我一些比較"那個"的東西都不太好意思Po,
再看看吧! 說不定, 香豔刺激的隨後馬上就來了。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世界, 之於我, 永遠是特異於你的。
宇宙, 真理, 生命的意義, 所有疑惑的解答一直都是存在著的, 它深埋在我之中。
摒棄可悲的實際, 和粗鄙的生理性, 它, 一直是那樣聖潔的存在著。

我和世界間每一個微妙細緻的互動, 都在在激盪著無數未知的可能。
你永遠不可能體會我的感受, 反之亦然。
我們所共同擁有的, 頂多是大眾化的共識。

感官與靈魂是相似的, 它們同樣細緻, 獨特, 卻存在著程度上無法揉合的絕對差異。
人, 世界上充滿了無數的人們。
曾經存在的, 正存在著的, 以及未來即將存在的。
我很想說「你們都是美的。」, 但直覺告訴我這並非事實, 而在個人認知下, 我的直覺完全成立, 毫無疑問。

現實是如此的醜陋, 粗鄙, 散發著令人作嘔的濃烈惡臭, 淌著發膿的血汁, 充滿了致命的劇毒,
而可憎的是, 它並不會真正掠奪生命, 僅是腐蝕, 以近乎於靜止的速率, 慢慢的, 緩緩的, 一點一滴的抹煞所有的善與美, 理想, 純真, 想像力, 真理, 事情的真相。
它讓你變得麻木, 使你漸漸習慣它的臭, 它的醜, 到最後你已經完全的浸漬在它乳黃色的膿液之中, 那膿液已成為你必須的養分, 你的毒品, 你的癖, 你已失去了獨立的能力, 屈膝匍伏, 掛著淚水鼻涕, 卑微的乞求它讓你親吻吸吮那腥臭膿汁, 「再一點, 再一點點就好」,
可怕的是, 你一點也無法察覺自己正在邁向那恆古可悲的死胡同。
必須如此辛勤, 堅定的去與之對抗, 艱辛得使人只想乾脆放棄。
心想「我絕對不要變得那麼爛!」, 卻僅能仰天長嘯。

充滿了正面意義的態度並非面對人生唯一的正確態度, 絕對負面的思考模式, 不對外界抱有任何期待, 有時, 反而是正面的。
自毀的天性總是會將我們導向那千遍一律的結局。

愛不存在, 愛是自欺欺人的遊戲, 是我們發明來抵制無聊的種種小玩藝兒之一, 只是通常我們都太過認真參與。
人自始至終都是孤獨的。
再偉大的愛也無法使你與我分享生與死, 非形式上的。
我們都必須自己去面對。

有時候我會懷疑, 你們一無是處的形象只是出自我自己的想像, 也許你們並沒有那麼爛, 但是你們為什麼要表現得那麼爛呢?
如果你們其實並沒有那麼爛, 那為何「爛」如此具體而傳神的自你們的身上, 從頭到腳, 發自內心, 如此令人意外的真誠, 向外散發呢?
也許你們真的爛, 但卻是身不由己的爛。
「爛」是一個囊括了十足包容性的大無限字彙, 它包含了無限延伸的形態。
無知, 愚昧, 膚淺, 還有很多很多, 一時間想不到; 令人厭惡的事物太多了, 更枉論是人。
「令人厭惡」這句話高漲著自我意識的延伸, 所謂「令人厭惡」實際上就等同於「令我厭惡」, 我即是那人, 人即是我, 以自「我」為宇宙中心。
金錢萬能, 誰敢否認。
不要跟我說: 「這世界上還有很多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 像是善良, 美德, 愛與美。」
狗屁不通! 沒有錢, 上述一切都不可能, 沒有錢就沒有尊嚴, 沒有喜樂, 更沒有愛。
至少對他人而言是這樣的。

不要與我爭辯, 我太過了解, 太過貪婪, 我什麼都有。
善良, 邪惡; 美德, 缺德; 愛與美, 憎與陋; 二元對立, 或是多元分歧; 我樣樣都具備, 就是沒有錢。
只因為沒有錢, 所以對這個世界而言, 我一無所有。
所以, 對這個世界而言, 我什麼都負擔不起。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04 Sun 2007 15:50
  • Boys

當男孩們開始意識到自己有成為男人的潛力時,
就只是另一個悲傷墮落的開始。

對我而言, 男孩, 和女孩一樣, 是個中性的名詞。
朦朧中帶著一絲純潔, 尚未沾染不良習性。
男孩, 勉強是美麗的。

男孩是一條爽朗的直線,
成長是無可避免的骯髒。

一天又一天, 我們緩緩的髒得一踏糊塗,
愛使我們骯髒, 性使我們骯髒,
生活經歷將我們原有的一點點善與美, 完全抹煞,
直到抵達極致, 終將腐化。

看見另一個男孩的墮落使我悲傷,
原本可愛的你怎麼會變成這樣?
原本勉強還可以愛的你, 現在怎麼會面目可憎的粗鄙成這樣?
究竟是什麼促使你變了模樣? 厚顏無恥的歸咎於教養
是人性本惡嗎? 且讓我們追隨墨子吧!

至於女孩, 女人?
對我而言, 她們太過微妙, 太刺激, 太切身, 太複雜, 太隱晦, 無法評價。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言之有物, 關於閱讀, 我偏好系統化。
前陣子台北國際書展時我也躬逢其盛。
因為事逢年前, 我也沒什麼錢, 所以只想看一看, 過過乾隱,
話雖如此, 卻還是硬拖著媽媽以備不時之需。
幾乎每年都會去, 每年都差不多,
原本都不打算買太多, 但結果卻都是行李箱一箱一箱的拖。
今年也不例外。

原本只是想找些艾西莫夫不太好買的新作,
沒想到在情境催化下, 為了拼折扣,
我又再度大開殺戒。

血流成河, 幾經殺戮後,
戰果是: 兩本Ichiro(My love!), 幾本之前就很喜歡的卜洛克(Lawrence Block), 數本宮部美幸的舊作等,
以及艾西莫夫(Isaac Asimov)仍在市面上流通的全集,
"基地", "帝國", 以及和電影完全不同(in a good way)的"I, Robot"。
今年漫畫倒是買得不多。

在這裡必須強力推薦, 基地系列和它偉大的作者: 艾西莫夫。
艾西莫夫實在是個天才, "什麼都能寫, 什麼都寫過"是他最大的特色,
偏偏我又對天才這類型的人毫無招架之力, 所以馬上成了他忠實的俘虜。
早期絕版的"醜小孩", "夜幕低垂"和"正子人"都是我心中最夢幻的逸品。

事實上, 我不太看科幻。
媽媽喜歡看倪匡(和他妹亦舒), 我自己也借過幾本張草,
但總是覺得牽強, 看不太下去。
但艾西莫夫的科幻, 卻非_常_好_看,
好看到讓我無法意識到它是科幻。

致力於推廣科普(科學普及化)的他, 文筆平實中帶了些雅致,
或許葉李華大師精湛的翻譯也有其加分作用,
"朋友啊, 順啊!"是我對他筆鋒唯一的讚美。

他的書巧妙融合了歷史, 心理, 哲學, 科學, 精采的辨證, 人性關懷, 和一流的故事,
結束時絕不會只讓你感覺"喔~ 看完了哦~",
翱翔於無垠的宇宙, 沉浸在浩瀚的架空世界中,
和托爾金(J.R.R.Tolkien)一樣, Asimov的書會使人思考,
在無可避免的結束後也只會讓人在內心大喊"More! more!"
=>關於大師的詳盡生平, 請參考每本作品後的附錄介紹。

最近, 有些傷感,
在繼與魔戒三部曲+前傳等大部頭的日夜纏鬥後,
基地系列也即將完食,
帝國系列, 仍待努力
同志們, 且讓咱們共勉之。

延伸閱讀: 另外推薦, 我少數欣賞, 文風較為晦暗, 作品同樣常被改編成電影("銀翼殺手", "關鍵報告", "心機掃描"等)的科幻大師- 菲利浦‧K‧迪克(Philip K. Dick)
他的作品台灣不多, 有空再介紹吧!

★Isaac Asimov Official-site
http://www.asimovonline.com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人認為, “沉默的艦隊”是作者川口開治對於世界和平形態之期望、政治思想、漫畫技巧、言詞表達等集大成之作。
但因為我並不認識他本人, 這也是我所接觸他的第一部作品,
因此我僅能以推論及個人感想來表達自己對於這樣一部傑出作品的讚揚, 或是揣測作者想表達的理念。
然而事實上唯一能夠冠冕堂皇的說出這部作品真正理念的人, 也只有作者本人,
或許我的推測都是錯的, 但是, 這部作品所帶給我的思考方式, 反省, 和其所提供的觀點, 卻都絕對是貨真價實的。

或許真實世界裡不太可能有“海江田”這號人物的存在(基本上我不排除其可能性),
但是我相信“世界和平”是絕對有可能達成的, 即使它看似只是個夢想。
多可悲啊! 就算是在虛擬世界裡“世界和平”也只能是個夢想,
而它之所以會只是一個夢想正是因為大家都只當它是個夢想, 而從未考慮過要去實行它,
而即使有人真正想去實行它卻又必須遭到其他人基於利益關係以上的考量所否決。
我相信期望世界和平的人不佔少數(至少約翰藍儂就是其中之一, 可惜他已經死了),
但是質疑其實際施行之可行性的人, 卻遠超過這個數字,
因為大多數和平主義者也只把和平當作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和平太美了, 美到有點不切實際, 美到有點令人質疑它是否真的適合存在於這個醜惡的社會。
而這個社會所缺少的, 正是像“海江田”這樣帶頭的實踐者。

“海江田”是個有神一般的操艦技巧以及遠見的普通人, 而他的技巧實際上也就是他實行理念的籌碼。
基本上, 以一個人對抗全世界, 這樣的設定的確也只有虛擬的漫畫世界才做得到, 它提供了一張夢想的藍圖, 一個不可能的可能。
實際上, 我們或許不可能擁有“海江田”, 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不費吹灰之力的擁有他最基本的信念,
而我相信, 這也就是作者川口開治所要表達的, 而“海江田”就是全體人類對於和平的想望及渴求的具體化表現!!
(而同樣的, "大和號"中那顆從來不曾存在過核彈頭, 正代表著全體人類對於戰爭, 或是說毀滅的徹底厭惡和恐懼吧。)

世界和平是關於信任, 對於自我及全人類的信任,
但要作出這樣的信任, 在現今社會, 似乎是一種極為困難的選擇,
因為, 人, 早已陷入作繭自縛而不自知的狀態了!
制定任何一項“律法”(主義、觀念、規範或制度等, 僅以“律法”一詞代表之)都是人類自大的表現。
無論你在人類自以為是狀態下所制定的智力商數中是不是拿到滿分,
你, 單單一個人都沒有辦法決定任何一項“可能”會危害後世千萬年的“律法”,
即使是一個國會, 一個國家都沒有辦法, 也沒有這種權利/力。
現存的任一所謂"法律", 都只是一個集眾人之力的"參考"。

也許你(尤其現任政客)會說:「國家, 國會是經由人民選舉所產生的啊! 它們所代表的就是人民的聲音, 為什麼沒有作決定的權利?」
我相信, 聖人是不存在的。
能夠完全拋除利益關係, 站在全人類立場為人類著想的人是不存在的, 而且他也不可能擁有足以計算“歷史轉變/時間”的智力。
我反對選舉制度, 基於強烈的質疑。
每個人的意見都是意見, 解決之道是討論和妥協, 但不應該僅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意見(萬一大多數的人都是白痴!?),
所以, 只要生活在[商業/經濟]資本/功利主義體制下的一天,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存在,
我們現在所看見的“公平”, 是在歷史罪人(那些自大的傢伙)的遺毒之下, 經過大多數人同意, 並經過自以為是的自大催化下所產生的。

川口開治的和平是維繫在武力完美平衡之下的, 而我的世界和平則是屬於個人的。
相較之下也許他的夢想藍圖較有實際實施在現實社會中的可能,
因為基本上, 他就是以真實的社會作為故事設定的背景,
漫畫中的任一提案, 或是主張, 在施行上似乎都有其相當的可能性, 因為他是在現存的制度之中求新求變,
但我的“世界和平”卻是一個必須推翻所有既有制度, 規範的“新世界”, 因此甚至比虛擬的漫畫還來的不切實際。

這部漫畫所提供的, 是一個觀點,
一個能讓你進入深層思考的契機(我相信很難有人喜歡這部作品僅是因為其娛樂效果的),
當然如果要純粹站在壟罩於舊有“律法”的現存社會體制下來判斷, 這部漫畫的實行可能還是充滿了奇蹟、漏洞和烏托邦式的設定的。
作者本身是日本人, 所以當然就地取材的以自己熟悉的(時代/歷史/社會)背景為題材, 把這個懷抱著偉大志向的主角設定為日本人,
而這, 基本上就是一種潛意識作祟的誇大/神化, 雖然他讓大和號脫離日本獨立, 並同時批判日本社會及政治立場,
但是最終, 最支持大和號神話的國際犧牲者, 和平的先趨, 卻也免不了愛屋及烏的冠上日本的名號,
這或許多少有些有失公道, 但若純就娛樂的角度來看, 倒也不必計較這麼多。
此外, 我十分佩服作者對於社會及國際情勢的觀察和聯想力, 此外其個人理念以及繪畫的技巧也都十分“驚人”/傑出!!
目前我看到第貳十陸集, 不管結局到底如何, 相信都不會減損我對於這部大作的喜愛。

另外補充:
世界和平之所以會只是個夢, 除了因為大多數(相信/不相信它)的人都只當它是個夢之外, 還有一個原因,
就是現代人, 尤其是安於現狀的人很少去思考, 只會盲從政府的決定, 或是忙著為反對而反對。
多數人都是被牽著跑的驢, 沒有主見, 光會嫌政治太枯燥, 或是失望的說:「我又不能幹麼!」
若生存在維持舊有"律法"的現存社會體制下, 政治是我們每個人都有權也必須參與的一環,
沒有人希望自己納的稅只是落到他人的口袋, 而不是用在自己也能享用的公共建設上 。

和平並不完全是指人道虛無的偽善行為, 字彙的解讀是非常個人的。
和平是一種純粹自然的狀態, 世俗間的禮節、教養, 在和平中沒啥用處,
當然, 你還是可以對人代之以禮, 你還是可以表現你優雅的儀態, 但是生命的掠取還是絕對必須的, 你可以自由的殺戮, 殘暴的殺戮, 或是禮貌的自由殺戮。
殺戮不是罪, 生命一向是以無數生命堆砌而成的, 要有節制, 殺戮是一種責任感的表現, 是生命的禮讚。
人類最愚蠢之處便在於牠們總是將誤謬合理化, 正當化, 合法化, 像戰爭之類毫無責任感可言的殺戮行為竟然能登大雅之堂, 成為主流。
一堆大腦尚未發育完成的青年紛紛爭先恐後的為了所謂的"榮耀"搶著去殺人與被殺,
戰爭無關榮耀, 它是關於慾望, 權力鬥爭, 生物舐血的本能, 以及事不關己的愉悅。
這是一種極為不負責任的行為, 而且浪費,
一大堆生命可能在按下按鈕的一瞬間死去, 而那些肉軀可能遭細菌感染, 可能焦黑殆盡, 更別提輻射能對人體的影響了。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能免俗的, 我也是在電影"Magnolia"才第一次聽見Aimee。
(沿用"心靈"系列, 中文片名, 再一次, 翻得不是很好, 但卻意外的切題: "心靈角落"。 )
這件事一直使我十分自責, 這樣絕讚的歌手, 我前半生怎麼可以就這樣錯過呢?
悔恨啊! 為什麼沒能早點與她相遇?
在得知事實後, 我釋懷了。

原來, Aimee的音樂生涯, 非_常_之_艱_辛,
80年代她曾是紅極一時的樂團"Til' Tuesday"的主唱,
榮耀單飛後發了兩張叫好, 但不太叫座的個人專輯。
但更慘的是, 唱片公司經營不善, 她也意外成了無根的浮萍。

幸好, "Magnolia"的導演Paul Thomas Anderson是她的忠實歌迷(也是她個人的好友)。
在私底下聽了一些她的Demo後, 那豐富的故事性以及畫面一直縈繞在他腦中,
因此, 由Aimee的幾首歌, 衍生成了"Magnolia"這部電影。
=>延伸閱讀: 電影"Magnolia 心靈角落" (也非常之好看!! 極推!)

而這部電影的叫好叫座連帶振興了Aimee的音樂運, 也使她的名字廣為人知,
終於, 她成立了自己的音樂廠牌, 可以自由自在的唱自己想唱的歌,
再也不必擔心唱片公司忽然倒閉。


濃得化不開的憂鬱, 卻又帶了一絲微微暖意,
Aimee低沉的歌聲幾乎可說是西方版的治療系。
"她是個極佳的編輯", 一個合作過的樂手作了這樣評語。
她的音樂充滿了公認的高度文學性。

別指望聽見另一個Alanis Morissette或PJ Harvey
除了少數早期作品, 幾乎聽不見太激動, 強烈的樂音。
但她也不會只是另一個Norah Jones。

言之有物, 自嘲式的幽默滿盈,
Aimee的音樂非常聰明,
文字在她手中(/口中?)就像一把銳利的手術刀,
總能像劃開皮膚般精準的切入每個人心中最寂寞的角落。
她也是少數能夠把落寞, 無奈的心情, 描寫得驚人的具體的歌手之一。
意外的是, Aimee早期曾和我個人最鍾愛的吉他手Bernard Butler合作過。
那首"Sugarcoated"是Aimee作品少數充滿搖滾勁道的大作。

若硬要我推薦(其實Aimee的每張專輯都有一定的水準),
"Magnolia" Soundtrack, 毫無疑問會是入門的最佳大碟。
雖然不太想提, 但其中收錄, 那首純淨, 空靈, 美到嚇死人的名曲"Wise up"
曾經被曾寶儀翻唱過, 不過不太紅, 這應該算是汙點一則吧!

個人超愛"One", "Build that wall"和"Save me"(曾被提名奧斯卡最佳電影原創歌曲, 印象中好像有得獎, 沒得也應該得!),
不過事實上每首都超好聽的啦!



(個人收藏的)
Aimee作品集:

Albums:
Whatever
I'm with stupid
Bachelor No.2 or the last remains of the dodo (enhanced)*
Lost in space
The Forgotten arm

Others:
*"Magnolia" Soundtrack
*"I am Sam" Soundtrack
Live at St. Anne's warehouse (live DVD+CD)
One more Drifter in the snow (Christmas Album)

★Aimee Mann Official-site
http://www.aimeemann.com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ernard Butler一點也不性感。
他是個漂亮的男孩, 纖細, 帶了一絲無法掩飾的憂鬱,
蒼白的他無論在任何時期, 總是留著一頭中長髮, 即使對自己的大鼻子不甚滿意,
客觀的說, 他仍是個漂亮的男孩。 (雖說30多歲的他現在早該算是男人了)

Bernard Butler一點也不性感。
但在他手中放上一把火紅吉他, 他卻能演奏出全宇宙最性感的聲音。
他是我最鍾愛的吉他手。
從Suede時期就一直觀注他的動向, 即使是在他和Brett Anderson令人心碎的決裂之後, 我還是沒辦法不喜歡他。

一提到吉他之神時, 人們總會馬上想到Jimmy Hendrix或Eric Calapton之類的超技巧型大師,
甚至是Van Hallen之類的金屬硬式吉他手。(以上人名非常可能拼錯)
但只要一提到Solo, 在我腦中第一個想到的總是Bernard。


安靜的他一但握住吉他往往卻流瀉出, 從他乖乖的外貌絕對無法想像的狂放,
甩動著一頭長髮, 他是個只為音樂痴狂的男子。
使用吉他就彷彿是使用另一個聲帶般自然, 暢快的樂音奔放。
(他使用自己的聲帶時反而還顯得有些彆扭, 但個人認為他的聲音很清新, 歌唱技巧也不差)
"過癮", 是我對他的演奏唯一的形容詞。


(由左至右=>Simon, Brett, Matt, Bernard)

"Here comes the tears"
在佔據了我大半慘綠青春的Suede無預警解散後(繼Cocco暫別歌壇後再次重大打擊),
05年最棒的消息莫過於, 他和Brett Anderson復合了。
淚流成河, 在無數傷心的夜晚過後,
The Tears: 一切盡在不言中, 我們都流下了喜悅之淚。


即使在這段期間他交出了兩張漂亮的個人專輯,
和英國頂尖的騷靈男聲David McAlmont合作的作品也都十分使人驚艷,
但我們最懷念的, 卻還是Butler+Anderson這繼Morrissey+Marrs之後最輝煌的詞曲組合。
放進CD, 按下Play, "Refugees"衝擊性的開場在一瞬間就將過去最美好的記憶全都喚醒了。
彷彿一切不好的, 都不曾發生過。


(個人收藏的)
Bernard作品集:
People move on (個人作品)
Friends & Lovers (個人作品)
The Sound of... (McAlmont&Butler)
Bring it back (McAlmont&Butler)
Here comes the tears (The Tears)

Bernard插花作品(部分):
I'm with stupid *"Sugarcoated" (Aimee Mann)
*"Velvet goldmine" Soundtrack


(McAlmont & Butler)

★Bernard Butler Official-site
http://www.bernardbutler.com
★McAlmont & Butler Official-site
http://www.mcalmontandbutler.com
★The Tears Official-site
http://www.thetears.org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稚園時, 某天我們在公園裡撿到一隻黑色的臘腸狗
記憶中, 牠是我生命中的第一條狗, 但卻只是過客
帶回當時居住的公寓中飼養, 第一天夜裡牠就吠得驚天地泣鬼神
在鄰居的抱怨下, 爸媽趁我在學校時, 偷偷將牠送回發現它的地方
從此以後, 我再也沒見過牠, 隨著時光輾轉, 牠逐漸模糊成了一個遙遠的印象

接著小學, 我生命中第一條正式的狗, 悄悄走進了我的世界: 叮噹
牠就這樣偶然的經過我家門前, 全身洋溢著自由的氣息
奇怪的是, 友善的牠, 立刻使媽媽和我感受到一股渾然天成的緣
像是終於找到了一個歇腳處, 牠也非常自然的成了我們家的一員

伴隨了我許多年, 與我共經歷了一整個童年
期間, 又因循前例加入了豆豆這個新成員
叮噹長得就像西莎的封面, 是一隻混血的西高地白梗犬
相較於長了一口亂牙外加口臭的豆豆, 叮噹聰明, 聽話, 夜夜伴我安眠
大方的牠, 從不曾因為豆豆的加入而感到威脅
所以在我家有了"叮噹歸我, 豆豆屬於媽媽"這樣不成文的共識
但年邁的牠也同樣使年幼的我第一次真正面對死亡
牠的逝去在我心中留下了一個永遠無法彌補的空洞

之後, 彷彿叮噹的化身, 小白來到了我家
但不知是不是忌妒, 豆豆卻在一次意外中走失了
每當我們看見別人家的博美就會不自覺的想到牠

某天親戚送來了寶貝, 一隻不太純的約克夏
好動的牠與文靜的小白成了一組鮮明的對比
雖然如此, 倒也相安無事, 再加上之後的阿兔
形成了我家有史以來最堅貞的黃金陣容

但有一天這個破壞大王, 卻犯下了一個致命大錯: 咬傷了鄰居的腳
盛怒下, 鄰居一副誓不善罷甘休的模樣
導致媽媽作出了一個我永遠無法釋懷的決定: 將牠野放
從此, 寶貝成了一個我肩上必須背負的原罪
我仍然試圖找尋牠的下落, 但心裡卻無法樂觀

失去了寶貝, 我將所有的愛都灌輸在小白身上
但前年, 就在阿兔過世不久後, 牠也走了
2005年是我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年
小白死後我以為我再也無法養狗了
我無法再一次面對死亡, 那失去至親的苦痛
所以有將近一年的時間, 我都只是玩別人的狗



但就像是種無法戒除的隱, 脫離孤單的渴望戰勝了傷痛
去年初, 在一個活動中, 我領養了阿蕊, 牠是我第一隻領養的狗
三四個月大的牠也是我養的第一隻幼犬
原以為接下來必將是天堂, 卻再一次墬入地獄
乍看之下完全正常的牠, 卻早已在收容所染上了疾病
再一次, 往返於醫院與住家, 這樣的夢魘使我身心俱疲
三個月後, 我們把牠送回收容所, 雖然我很清楚, 牠可能熬不過這一關

再一次的, 我四處玩別人家的狗
在毫無負擔的放縱下自甘墮落
直到數天前, 在那個鞭炮聲響徹雲霄, 入厝和開工的吉日: 初九
我遇見了我生命中的第一隻貓: 咪咪(一個理由非常明顯的名字)



只希望這次的結果不至於太糟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感官是一隻性格異常劇烈的八頭巨蛇,
它的個性很壞, 酒量很好, 平時我會把它丟在地上用腳拼命踩, 藉此將它壓抑, 壓縮,
然後將它塞進一個小小的心型盒子, 只有這樣做我才能融入人群之中勉強過活。

但自虐的我, 卻總是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將盒蓋打開, 將小八(它的本名叫八岐)釋放, 讓它恣意的在我的手腕刻下道道絢爛血痕, 讓它將我撕裂, 將我撕成1000片碎肉, 讓我赤裸裸, 完全赤裸裸地散佈於星空之下, 用1000種歧異的角度去重新看世界, 旁觀著, 遠眺著。
然後小八總會溫柔地用它灰色的唾液將我黏著, 在日光穿刺薄暮之前將我拼湊。
接著我會把它扔在地上用腳拼命地踩呀踩, 將它壓抑, 壓縮, 然後把它塞進一個小小的心型盒子裡; 每天重複, 這樣的步驟。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等一下!」 他說, 急忙慌亂地翻攪著口袋, 想尋找Tic-tac。
忽然有種慾望, 想吻他,
而當我以雙手環繞他頸項, 自動將厥起的雙唇湊上時, 他這樣對我說。

「沒關係, Tic-tac太慢了, 更何況,」我捧住他的臉, 拉回他的注意力, 「愛可以征服一切。」挑逗的對他說。
然後深深吻了他, 我們舌尖交纏, 吻了半响, 我抽開了唇。
「不行! 對不起, 愛不可以征服一切; 看在老天的份上, 拜託你, 去看看牙醫吧!」 我說, 同時嫌惡地以手背狠狠拭去殘留在嘴唇上他散發著腐魚般惡臭的唾液。
他的表情受傷, 「你明知道我一聽到鑽子的聲音就會全身發麻, 而且是你自己不肯讓我找Tic-tac的。」幽怨的望著我。
「所以說你得牙周病都是我的錯囉! 我那麼無聊幹嘛!」我不高興的說。
「你的吻太甜了嘛!」他諂媚的說。
「馬屁無用!」我轉過頭去, 不理他。
「好嘛! 好嘛! 別生氣, 我把牙齒拔下來就是了。」
下顎張到極限, 他將一大塊粉肉色的牙齦自口中取出, 輕佻地將它扔進一旁的玻璃水杯之中。
我們擁有最最甜蜜最貼近的一吻, 帶了點魚腥味。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光, 我懵然驚覺, 自己對於繁瑣細節的異常擁有慾, 其實是一種源自於對片刻珍視的難捨依戀,
而這忽然的"發現"也順帶解釋了人類許多莫名其妙行為的初始肇因,
原來我們都太愛當下, 每一個"此刻", 所以我們裹足不前, 竭盡所能的去捉去掠, 透過我們渺小的手, 一種被以科技之名廣為傳誦的玩意, 徒勞無功地試圖凍結瞬間。

相片, 圖像, 錄音帶, 錄影帶, 磁片, 光碟, 文字書寫; 透過閱讀, 我們溫習某個當下, 彼此分享, 批評討論, 或是表達, 發自初衷的執念, 只因我們都不甚理解, 此刻即是永遠。
抓不回來, 無法捨棄。
厭惡以數碼替換記憶。
只能逞強, 故作輕鬆, 一派瀟灑, 偽裝, 斥責不在乎, 尋訪著孤立一角, 暗自啜泣迴響。

斑駁, 凋零, 有著特定的美, 無邊無際; 古舊是時光的濃縮, 翻找出你家的專屬老人, 細細研究每一條刻劃在皮膚上的痕紋, "五歲時與母親漫遊植物園時撿拾的銀杏葉, 初次意識柔和月光時內心的悲鳴與誠摯感動, 赤腳首度踩上沙地時有趣的刺癢感觸, 以肌膚所記憶下的那片汪洋沁涼的無限湛藍", 打什麼肉毒桿菌, 那就是時間的具體形狀; 順著那溝渠, 沿著那湍谷, 輕輕滑動你的指頭, 溫柔地, 去撫摸; 無須透過藉由任何繁複多餘的化學合成媒介, 賦予它形體; 抓住光陰, 歲月, 封存此刻, 當下, 無關特權神蹟; 塑形, 回憶, 保存, 固定, 其實僅需這虔誠肉軀。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plewood
首張專輯Here Be Monsters的夢想藍圖, 艾德哈寇不畏虎的初試啼聲之作, 共收入6首創作, 其中包括稍後收入在Here Be Monsters的"Hanging With The Wrong Crowd"和"Apple Of My Eye"的原始版本, 以最簡陋的資源以及稍嫌克難的器材交出一張漂亮而且真摯的成績單。
整張專輯由艾德在自家以他的8軌錄音機錄下, 年僅23的他才華洋溢的包辦了其中所有詞曲創作、編寫、製作、混音、樂器演奏以及當然的, 演唱。
有些自溺, 一抹爵士, 回溯藍調; "Attaboy Go Spin A Yarn"隱約讓人回憶起甜美的Jeff Buckley, 而"Whistle Of A Distant Train"則是在潛意識中向傳奇Tom Waits的致敬之作。



Here Be Monsters
充斥著苦樂參半的憂鬱氣質, 有種令人不寒而顫的偏執, 參雜著令人難以自拔的浪漫情懷。
如果光是說艾德哈寇是當代最無懈可擊的情歌寫手, 那真的太低估他了, 但是他的音樂中確實存在著一種現今社會匱乏的特質。
說他是復古也罷, 是承襲自Brain Wilson、Tom Waits、Randy Newman、Harry Nillson等人以臻成熟的創作風格也好, 因為艾德哈寇的音樂中總是有著一股驕傲, 有著一股不媚俗的成熟氣度, 和他獨樹一格的味道。
即使你再怎麼不欣賞他的創作, 也無法漠視他那充滿真摯情感的高超唱功。
包括Mojo、Q和NME等英國的權威傳媒都將這張驚人的專輯評為"璀璨奪目"、"一枚精心切割的寶石"。
鞣製了精純的流行樂風和油漬搖滾, 他以一種古怪、詭詐的方式進行一場實驗; 其中更不匱乏輕巧的撥撩心弦, 令人振奮的愉悅情歌, 像是"Shanghai", "Apple of my Eye"和"She fell into my Arms"讓人暈陶於精巧的樂器演奏和艾德的聲線, 更別忘了啟發自自家故障汽鍋, 備受外界讚譽的史詩野心巨作"Beneath The Heart Of Darkness "。



From Every Sphere
睽違兩年後的強力新作, 經過先前一連串的宣傳和現場演唱, Ed的技巧更臻成熟。
溫暖, 整張專輯呈現出一股纖細的優美, 偶爾透露幾絲詭異("Ghost Writer", "Undertaker Strut"), 完美揉合了Brain Wilson, Tom Waits與Nick Cave, 以及一種壓縮到最極限的精緻。
流行, 卻出淤泥而不染, 平易近人而友善, 是一張非常適合入門的唱片。



Still I Dream Of It\The Ghosts Parade
這張單曲可能不好找, 但是真的, 真的好聽到要人命。
聽說"Still I Dream Of It"是翻唱自Ed所景仰的歌手Brain Wilson的舊作, 我沒聽過Brain的版本, 但是我相信Ed絕對是極其完美的成功詮釋了這首歌, 如果Brain的版本會比這首憂傷優美的曲子好聽, 那真的是沒天良了!
而第二首"The Ghosts Parade"則是Ed的原創, 動聽程度絕對不輸前者, 這更證明了他創作的功力已經足以與他的英雄相庭抗禮。
這兩首歌都是未曾收錄在專輯中的稀有曲目, 同樣都是在現今這個缺乏浪漫情懷的社會難得的哀傷小調, 美得像晶瑩的玻璃淚珠, 令人感到心揪的不捨。



All Of Your Days Will Be Blessed
這是擷取自Ed第二張專輯From Every Sphere的先發主打單曲, 以手風琴主導的旋律, 強烈輕快的節奏令人不禁聯想到上張專輯中的"上海"(Shanghai), 只不過作風稍加強悍, 大概是因為Ed急欲擺脫外界認為他是個蒼白青年的印象吧! 這張專輯的宣傳照Ed還特地擺了個有點刻意的硬漢姿態。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首歌充滿旋律感的Bass線, 還有賦予豐富意象的美麗歌詞, 唱起來有一種與生具來的韻律。
這張單曲另外還收錄了"Coal Blak Heart"和"Blackwoods Back Home"兩首未收入於專輯的曲子, 也都非常好聽, 典型的Ed Harcourt。
另外這張單曲還額外附加了"All Of Your Days Will Be Blessed"的MTV, 實在是非常的超值。

Strangers
充滿了激情, 相較於粹煉精純的前作(From Every Sphere), Ed在Strangers中所期望突顯"現場感"的野心是非常明顯的。
開門見山, 從"The Storm is coming"充滿了力道的鼓擊與粗糙的吉他噪音我們就能輕易看出這一點。
經過數年的歷練, Ed寫歌及演繹的功力, 卻絲毫不顯停滯, 一次又一次的破繭, 昇華, 無法被定義, 從他的創作中我看不見盡頭。
甜美的標題曲"Strangers"響起, 我們在類似的恰恰可愛節奏下, 與一個又一個美麗的陌生人偶遇, 錯身而過, 自傳式的"Born in the '70s"與優美感傷的"The Music Box"彷彿使我們更進一步貼近這無數美麗故事的作者, 窺見一個藝術家的養成與過去, 在回歸初始的"Something to live for"中Ed拉著手風琴自彈自唱, 不禁使人回想起Maplewood儉樸的時光。
雖然從不曾大紅(至少在台灣是這樣), 但這幾年下來, Ed也吸引了一群忠貞的跟隨者, 願意追隨他一次又一次的墜入甜美的黑暗中。

Ed作品集
Albums:
Maplewood (Heavenly 2000)
Here Be Monsters (Heavenly 2001)
From Every Sphere (Heavenly 2003)
Strangers (Heavenly 2004)

Single:
Still I Dream Of It\The Ghosts Parade
All Of Your Days Will Be Blessed (from "From Every Sphere")

前一陣子在Ed的官網聽見一連串的新作(THE BEAUTIFUL LIE), 依舊蝕骨般悅耳, 但台灣這邊卻絲毫沒有動靜, 他該不會因為銷售因素而被放棄了吧! 像他這樣優秀的音樂人不該被現實因素埋沒。

Ed Harcourt網站:http://www.edharcourt.com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次聽見艾德哈寇是在UNCUT。
什麼是UNCUT呢? 那是一本英國的音樂雜誌, 專門報導"Classical", 經典搖滾, 爵士甚至藍調, 是一本作風較時下老派的音樂雜誌(老實說, 我並不常買)。
他們三不五時就會為某某經典團辦個超詳盡的專題報導, 更棒的是時常會隨書附贈超值的精選CD(每首足長完整喔! 不像台灣的某些雜誌只附送收入曲目普普的Sample CD, 賞個1分30秒聞香, 有時候甚至連前奏都還沒完就沒了), 我就是這樣聽見艾德哈寇的。

Whistle of distant train
艾德哈寇(Ed Harcourt), 一個外交官之子, 從小就隨著家人駐職歐洲各國, 而當時的見聞以及童年時期長期孤獨所培養出的豐富想像力, 後來便成為他創作時的兩大利器。
也曾組過樂團, 但像他這樣天生的音樂人總是很難屈就於別人的, 所以他毅然決然的選擇離開。
在過渡期間, 他曾餐廳工作, 也曾在養蜂場當管理員, 或做嘉年華小丑的助手, 而這些千奇百怪的閱歷也隱約影響日後他音樂中的多元複雜性。

就這樣, 挾著雄厚的天份和對於音樂版圖的野心, 他遠赴位於英國南部薩克遜郡的奶奶家沉澱了一段時間。
在那段期間他寫了不少歌, 內容融合了包括: 個人經驗, 感想, 夢境或是虛構的故事。
在實際獲得唱片合約前他就已經累積了超過300首豐沛(而且驚人的)創作存量, 因此在備受好評的首張EP(迷你專輯) "Maplewood" 後, 他便毫不費力的趁熱推出相較之下整體感較為完全而且正式的第一張專輯 "Here Be Monsters", 而這張專輯更是成功的把他從單純的媒體寵兒提升為一個真正能夠獨當一面的歌手, 也使他成功的擺脫了被稱為他所厭惡的新民謠運動("New Acoustic Movement")一員名號的折磨。



Here Be Monsters
"我不是為媒體創作, 我想我只是滿足於純粹自負的釋出音樂而不去在乎別人到底喜不喜歡它。"
光是聽艾德的音樂, 他富於豐沛情緒的嗓音和絕美易感的旋律絕對會使人產生一種纖細, 害羞, 老是低著頭盯著自己鞋尖, 慘綠少年的假象。
我剛說了假象是嗎? 沒錯, 那是假象, 隨便舉個例子你就能輕易看出端倪: "在現場演唱時艾德喜歡砸爛自己的鋼琴"。
他就是個如此複雜而且極端的藝術家, 聽聽他的專輯, 他一下子像是蜷曲在牆角低聲呻吟, 一下子脆弱得像是輕輕一碰就會徹底粉碎, 一下子又狠狠的愛得如此濃烈爆裂, 但, 總是溫柔的, 你絕不會在他的專輯裡聽到那種美式風格, 荷爾蒙滿到近似愚蠢的沒腦電吉他(基礎-龐克-三和絃, 我可不是說龐克不好喔! 爛的是那些YA仿龐克。)
充滿了美到不可言說詭譎狡獪的慧捷, 正如專輯名稱所言, "小心啊! 這兒到處都隱藏著優雅的怪獸!"。



From Every Sphere
在他的音樂安排中充滿了一種質樸, 簡直接近原始情感的溫度, 但只要小小的轉個彎, 那溫暖的臂彎就會輕柔的露出它猙獰的獠牙, 用那令人毛骨悚然細爪緩緩捎著藏在你脊髓內側的神經, 在你腦中製造用指甲刮黑板的那種聲響, 但總是感官, 甚至更近似官能性的赤裸情感。
"我是個熱情, 充滿壓迫感, 有時候甚至帶點侵略性的人, 而這些特質多少呈現於我的音樂中。"
他總是那樣自溺的困陷於自身耽美的象牙塔內, 就像是老天爺又賞給了我們另一個Morrissey, 正如同Moz所喜愛的Oscar Wilde, 艾德哈寇, 一個有著粗獷外貌(令人聯想到Jack London), 纖纖才華的男子, 只不過更加精神分裂, 更加迷眷於闇黑深處的情熱。

Ed Harcourt網站:

http://www.edharcourt.com



b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