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嘴唇乾裂的皮是一種力與技之間微調的藝術,
是一種控制與自制的極至,
是一種冒險與活得危險的刺激行為,
一但失敗就會不幸墜入血肉糢糊的深淵,
但倘若成功, 那麼你的嘴唇看起來就不會那麼噁心了。
- Apr 19 Thu 2007 14:26
撕嘴皮
- Apr 19 Thu 2007 14:22
看來只是說說...
看來只是說說, 反正不需承擔後果
白色的謊言蔓延, 大家都自以為是的體貼得令人作嘔
但你知道嗎? 虛情假意的善意其實只是另一種笑臉甜甜的惡意
給我闇黑的真相, 我想我的心臟夠强
雖然還是可能心傷, 但除了這非法立訂的一天
約定成俗的共識, 請你每句話都他媽的給我老實講
- Apr 18 Wed 2007 16:13
"無名"所引發的筆戰
近日來在聯合報的社論版默默上演著一場鮮為人知的小小筆戰。
事關"無名"前幾天系統測試時所出的紕漏, "上鎖相簿一覽無遺之事件",
而這件事也連帶引發了各方熱烈討論起"網路隱私"這個與大多數現代人異常切身的議題。
從決定設立開始, 我就一直在思考所謂的"部落格"現象。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 國外一位自己因為部落格而一舉成名的寫手,
非常無情的為此現象下了個不知感恩的犀利註解:
"部落格提供了一個便利的平台, 無限制的張貼使許多無聊而且自戀的人誤以為自己無聊的生活很精采, 讓他們以為別人真的在乎那些狗屁倒灶瑣碎事件。"
(因為那篇報導目前並不在手邊, 所以上述僅是印象中模糊的大意。)
因為我自己目前也晉升為那"無聊而且自戀的人"之一了, 所以閱讀當下著實有種被刺一刀的錐心之痛,
"喂! 太傷人了吧! 有必要這樣嗎? 你自己不也是此一膚淺現象的受惠者嗎?"
但事實上, 我最初遲遲不願辦Blog的原因也正如他講的那樣。
無意冒犯, 但確實有許多部落格的內容既瑣碎, 膚淺又自溺(希望我不會是其中之一),
兩行與標題相同, 不知所云的字就是全部內文, 老實說, 真的, 誰又在乎了。
一位朋友在自己部落格中也曾提到:
"那些人在自己的部落格中巨細靡遺的向陌生人報告自己生活的隱私, 難道不會忽然有一天感到後悔嗎?"
回歸主題, 是的, 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同意,
"太過隱私的東西就不要放, 可能會後悔的事就別寫"必然是保護自己的最佳作法。
A主張網路的原意在於資源分享, 所以他強烈抨擊"鎖右鍵"這樣的設定, 他主張這樣的作法既無法確實防堵有心竊取資料的有心人, 同時也會將網路最重要的互動性破壞殆盡。
而B則在隔天反駁, 是否選擇無限制開放是資料張貼者的權利, 有些人只想與限定範圍內的親友分享特定資源, 而且我們無法分辨所有閱覽者是否必定心存善意, 所以"鎖右鍵"是防君子不防小人, 以及釋出不願無上限分享意願的必要措施。
雖然兩人基本上都同意最上方的大原則。
基於切身經驗,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B的看法。
因為個人的血汗結晶"Cocco Forever!", 無論我強調幾次"歡迎與朋友分享本站資訊, 引用, 或是連結, 但請通知一聲, 至少, 拜託, 註明作者及出處", 還是沒人理我, 照樣抓我做的頁面, 或把我辛苦翻譯的歌詞貼在自己的網頁, 擷取內文(以為改了幾個字我就看不出來嗎), 或是任意內部連結, 沒有半個人曾跟我說一聲。
我不太想追究(也沒那種美國時間), 只好勉強樂觀的把那當作一種對我的另類肯定。
或許A相信人性本善, 但事實上真的有很多人一點也不尊重作者辛苦的付出, 收集資料個人私下使用就算了, 偏偏要侵權得這樣明目張膽, 明明只需要簡單的一封mail, 或是加注一句話就可以避免的問題, 為什麼就是不做?(是不願意做嗎?) 真的非要搞到人家心灰意冷乾脆關站這種兩敗俱傷的結局才會後悔嗎? 而事實上真正吃虧的, 也只會是其他守規矩的網友。
但事實上, 我也同樣認同A的主張, 因此自Blog開張至今, 我都一直在"是否該勾選鎖右鍵"中掙扎。
真的要那麼小氣嗎? 自己也在別人毫無防備的網站中受惠不少, 怎麼輪到自己就這麼小心眼,
不鎖右鍵的話, 使用者在引用連結或是資料收集時會比較方便(我也比較輕鬆), 我也確實想無私的與他人分享這些心得, 但一想到過去不好的經驗, 我又卻步了。
之前的網站是介紹別人公開發表過的作品, 屬於公共資訊, 我只是推廣, 也沒有保衛的立場。
如果只是一些流水帳倒還無所謂, 但這裡貼的卻大多是我個人的原創, 而我一點知名度也沒有, 萬一人家轉貼宣稱是自己的作品, 那不就會變成一場羅生門了嗎?
或許會有很多人認為"這種爛東西即使你開放也不會有人想剽竊", 但我卻始終被那個"萬一"所困擾著。
人心難測啊! 再看看吧!
- Apr 17 Tue 2007 16:25
Something About Art

(Zdzislaw Beksinski畫作)
什麼是藝術? 怎麼樣的事物能夠稱之為藝術?
在此節錄Leo N. Tolstoy的論文"About Art" - 論藝術
以下是個人粗淺的翻譯。
藝術論及各種不同的情緒, 無論其強度輕重, 無論那情緒是重要的, 或是膚淺的, 美麗的, 亦或是醜陋的, 只要人們能夠被這樣的情緒所感染。
藝術是一種人類行為, 當一個人以特定符號為媒介, 有意識的向他人傳遞”他”或”她”個人經歷過的感覺;
凡能使旁觀者或聽者對作者所試圖傳達的情緒感同身受的, 我們便稱之為藝術。
一個藝術家的義務是掌控自己的情緒, 然後透過肢體律動, 詩文, 色彩, 聲響或是圖像來表達, 進而使他者也能共同感受到藝術家自身的強烈感受。
不像形而上學者們所斷言, 藝術並非表達某些玄祕概念的途徑, 也不必然是關於美或神聖事物的。
它不僅是透過外在符號來表達感覺, 不只侷限於製造出美好的物件, 也絕不會只是追求美學上的極致, 一點也不是, 藝術是種生活必需品, 它引導著每個人通往幸福。
它是一種人際間相互理解的道具, 一條情感上的橡皮圈, 使人們齊聚。
藝術必須清除這世上所有的暴行, 因為它是唯一具備這種能力的事物。
********
我同意藝術必定是激情產物, 它或許是通俗的, 不必然深奧的,
但Tolstoy對於"追求美學上之極致"的看法, 我必須說, 我不完全同意。
個人比較偏好王爾德近乎詭辯(甚至貼近薩徳派)的說法:
"達成藝術之極致的過程手段不拘, 藝術唯一的目的是美, 因此世俗的道德無法管轄。"
雖然Tolstoy上述的言論顯得有點自大, 甚至透露出些許衛道的味道,
但我仍願意擁抱他那過於"光明取向", 甚至天真的理想, 我想相信。
雖然我知道, 一直都知道, 事實不盡然是那樣。
- Apr 16 Mon 2007 10:27
An Iconic Union Jack

2001~02年(或許是吧! 和不記路名一樣, 我從來不記時間),
在911事件的恐慌期, 和SARS正要開始蔓延之際,
一點都不愛國的我, 一個人溜到了英國去美其名遊學。
此行除了遊覽嚮往已久的英倫風光, 以及官方說法的語文學習外,
事實上, 是我媽打發我的一種方法。(真是種昂貴的方法啊!)
倫敦一直以來都高居世界上消費最高的城市前三名(與紐約和東京激烈競爭中),
對絲毫沒有金錢概念的我而言, 卻一直是我最感興趣的城市之一,
反正後方有實力堅強的金主相挺, 我也不須有任何後顧之憂,
因為那段期間, 我陷入長期低潮, 猛爆式的憂鬱常弄得家裡雞犬不寧,
或許是自己想求個清靜, 我媽一反常態的大方贊助,
"轉換一下心情, 去體會人生吧!"
說得很好聽, 那就多謝啦!
除了認識了分布於歐亞板塊的朋友一堆, 和邂逅了房東家的香檳色波斯Tigger之外,
這段旅程我音樂上的收穫是: 之前在台灣還不是非常熱衷的Queen(後來還去看了他們的音樂劇"We will rock you"),
Mogwai, Sigur R'os, Simian, The White stripes, 還發現了當時剛出道的Ok go, Yeah yeah yeahs和Tenacious D。
英國的電視節目非常棒, 免費頻道中, 相較於老牌的BBC(內容稍嫌保守), 我最愛的頻道是爭議性和實驗性質較強烈的Channel 4(他們贊助了非常多傑出的非主流電影),
而付費的衛星電視Sky TV, 音樂頻道(Q, Karren, MTV)更是24小時持續放送,
我也因此聽到了Ok go的"Get over it", Yeah yeah yeahs的"Date with the Night", 和Tenacious D的"Tribute", 進而衝去唱片行瘋狂採買,
不過The White stripes, Ok go和Yeah yeah yeahs後來都被引進了(連Mogwai後來都被炒作), 這讓我有點不爽。
(英國CD超貴的, 每張都將近台幣5, 600)
Tenacious D的電影"The Pick Of Destiny"預告,
好想看喔! 不過看來台灣是不太可能引進
每天都有The Simpsons和天線寶寶, 每晚還有經典老電影系統性的播放,
讓我心滿意足的看得非常飽, 而且還因此看到漏掉後兩集的異形系列。
從這段媒體觀察的經驗中, 我發現英國人非常熱衷於下面幾項議題:
排行榜(什麼都能排), 園藝, 室內改造DIY, 實境節目, 專題性深入探討型節目(任何議題都能探討, 甚至還有一集談到SARS), 益智問答, 和理所當然的, 足球。
最近台北捷運開始推出免費報刊,
但這在英國(或說任何大都市)卻早已司空見慣,
他們週末版的免費報甚至還附CD(而且收入的曲目都還不錯), 讓我拿得超爽。
倫敦是個文藝氣息非常濃厚的都市, 劇場, 博物館, 藝廊, 和公園林立, 而且大多是免費(自由捐獻)的,
除了高貴的劇場我比較不熟外, 我最喜歡的分別為V&A, Tate Modern(很棒!!), 我家附近的Clapham Common和St. James Park,
唱片行和書店就像天堂一樣, 東西又多又齊(而且都非常大方的沒用膠套封住), 除了售價幾乎沒有一絲缺點, 讓我非常想永遠待在那裡。
跨年的熱門景點Trafalgar Square和Piccadilly總是擠滿了人(曾在電影"28 days later"出現, 導演最近推出新作"Sunshine"太陽浩劫, 請大家多多支持),
Covent Garden充滿了表演精采的街頭藝人(打賞一鎊起跳), 龐克區Camden Town讓人大開眼界,
而我個人最愛逛的點則是早期的舊書街Charing Cross Road和充滿藝術氣息的Soho,
但那附近的路又密又有一堆小巷, 所以每次去還是會小迷路。
(英國的路名地名都常取成一些很難唸的怪字, 乍看之下根本不知道怎麼發音, 問路時非常麻煩。)
Yeah yeah yeahs的"Date with the Night"MV, 生猛有勁
詭異的是, 看似保守的英國人(悶騷)超愛泡Pub, 而且Pub的密度超高,
光是從語言學校到寄宿家庭的那段路上就至少有五, 六家,
每天放學(下班時間)還都幾乎爆滿, 到了週末, 人更是滿到店外去, 很多人在裡面買了杯啤酒就直接拿到街上喝,
當然我也入境隨俗, 我想, 在那幾個月間, 我就已經把我這輩子的啤酒額度都喝光了。
(後來發現, 有一次我還在Sex pistol早期常待的Pub喝過)
雖然沒看到一直很想親臨現場的"歌劇魅影"(因為我選擇了當時忽然迷上的"We will rock you"),
沒參加任何一場Live或Jack the ripper tour, 沒去逛逛曼徹斯特, 也沒順便繞到愛爾蘭參加藝術祭(因為我懶, 而且那又貴又麻煩),
但吃到Fish & Chips(滋味不賴, dip很棒), 體驗了下雪的感覺(雖然只是零星的細細幾片), 遊客該去的地方我都去了, 也如願買到了馬汀大夫鞋(可是卻沒穿幾次...; 題外話, 英國有一個蠻惡搞的品牌叫"FCUK", 重點是UK, 我到現在還是沒搞懂FC是什麼的縮寫, 我的某位老師很喜歡穿他們的衣服, 乍看之下, 與麥人傑的"九真陰莖"有異曲同工之妙), 外加一大堆書籍雜誌, CD, 和稀有DVD, 朋友還送了我一本當時剛出版的"Harry Poter"(將近40鎊, 超過台幣2000, 有夠可怕),
到處收集的Pamphlet和免費報紙, 雖然薄薄一張, 但累積下來還是厚厚一大疊,
回程時, 我的行李嚴重超重, 記得當時還蠻傷腦筋的, 但在朋友幫忙下, 數度奔波後, 一大箱的戰果與回憶, 最終還是順利船運回台了。
這幾天翻閱相簿(類比), 發現我怎麼那麼會拍, 或許如果地方美, 不管怎麼照都必將是傑作吧!
雖然期間還是曾發生一點不愉快, 但整體來說, 我還是非常喜歡英國(尤其是他們幅員廣大的公園綠地, 對於他們惡名昭彰的氣候我倒沒什麼特別的感覺),
朋友一直叫我再去, 但是拿人的手短, 由於經濟因素, 我想還是先讓我挑戰紐約之後再說吧!
Hang on Liz, hope the next of my visit you'll still be the Queen!
Back: 離開前我請同學們寫的明信片; 後來我養成習慣, 每次出國都會在當地寄給自己一張明信片。
Front: 與其被動的期待他人寄給你高敷衍性質的明信片, 倒不如自己貼一點郵資選幾張漂亮的; 這兩張長形明信片非常美, 是我特別挑的。
- Apr 16 Mon 2007 10:25
Songs: The Origin of Love
我從不唱KTV, (What's the point? 不知道大多數人為什麼喜歡)
但是如果逼不得已, 真的非唱不可, 那"The Origin of Love"一定會在我的歌單裡。
我非常喜歡唱這首歌, 歌詞多又密, 音韻極佳, 又寫得非常淒美,
整首歌架構完整, 高潮迭起, 引經據典, 還帶有故事性, 是近年來少有的Epic,
雖然愛唱, 但這首歌的前半段Key蠻低的, 害我總是得壓著脖子唱。
這首歌選自"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電影原聲帶(Directed by John Cameron Mitchell; recent work: "Shortbus"),
電影好看(Cult classic; 以後一定會介紹), 原聲帶更是每首都好聽到嚇死人。
順帶一提, 我的"史上最佳電影原聲帶"排行榜(Alphabetical ranking):
舞動奇蹟"Billy Elliot", 芝加哥"Chicago", 在黑暗中漫舞"Dancer in the Dark", 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 搖滾芭比"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 心靈角落"Magnolia", 聖誕夜驚魂"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猜火車"Trainspotting", 絲絨金礦"Velvet Goldmine"
內容持續追加中....
當然, 原聲帶好聽的電影不可能難看,
以上全部強力推薦。
"The Origin of Love"
(Stephen Trask)
When the earth was still flat,
And clouds made of fire,
And mountains stretched up to the sky,
Sometimes higher
Folks roamed the earth,
Like big rolling kegs,
They had two sets of arms;
They had two sets of legs
They had two faces peering
Out of one giant head,
So they could watch all around them
As they talked, while they read
And they never know nothing of love
It was before the origin of love
The origin of love
And there were three sexes then,
one that looked like two men
Glued up back to back,
Called the children of the sun
And similar in shape and girth,
Were the children of the earth,
They looked like two girls
Rolled up in one
And the children of the moon,
Were like a fork shoved on a spoon,
They were part sun, part earth,
Part daughter, part son
The origin of love
Now the gods grew quite scared
Of our strength and defiance
And Thor said,
“I’m gonna kill them all
With my hammer,
Like I killed the giants.”
And Zeus said, “No,
You better let me
Use my lighting like scissors,
Like I cut the legs of the whales
And dinosaurs into lizards.”
Then he grabbed up some bolts
And he let out a laugh,
Said, “I’ll split them right down the middle.
Gonna cut them right up in half.”
And the storm clouds gathered above
Into great balls of fire
And then fire shot down
From the sky in bolts
Like shining blades
Of a knife
And it ripped
Right through the flesh
Of the children of the sun
And the moon
And the earth.
And some Indian god
Sewed the wound up into a hole,
Pulled it round to our belly
To remind us of the price that we’ve pay.
And Osiris and the gods of the Nile
Gathered up a big storm
To blow a hurricane,
To scatter us away,
In a flood of wind and rain,
And a sea of tidal waves,
To wash us all away,
If we don’t behave
They’ll cut us down again
And we’ll be hopping around on one foot
And looking through one eye
Last time I saw you
We had just split in two.
You were looking at me.
I was looking at you.
You had a way so familiar,
But I could not recognize,
Cause you had blood in your face
I had blood in my eyes.
But I cloud swear by your ex
That the pain down in your soul
Was the same as the one down in mine.
That’s the pain
Cuts a straight line
Down through the heart
We called it love
So we wrapped our arms around each other,
Trying to shove ourselves back together.
We were making love,
Making love.
It was a cold dark evening,
Such a long time ago,
When by the mighty hand of Jove,
It was a sad story
How we became
Lonely two-legged creatures,
It’s the story of
The origin of love.
That's the origin of love.
- Apr 14 Sat 2007 18:21
我被騙了

我被騙了,
被詭奇的內縮生殖器給騙了,
咪咪是公的!!!!!
虧我還毫無防備的讓牠觀看沐浴, 損失了啦!
(不過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洗澡時牠總是黏緊緊, 死色貓! 不過牠也真不挑, 連我媽的老豆干都嚼得下去。)
昨天在跟最近越來越野的牠玩的時候,
忽然發現牠屁股後面怎麼有點凸凸的,
摸一摸手指竟然碰到了觸感絕佳, 彈性十足的小球兩丸,
"欸~ 這...這...這不是傳說中的睪丸嗎! 我的小咪咪怎麼會有這種累贅"
當下我恍然大悟, 天啊! 顛龍倒鳳, 我張冠李戴了啦!
虧我還包容力十足的承受牠在我身上"刻劃"的斑斑血痕(想說牠是女生嘛!),
早知道就打屁股, 好好教訓牠一頓了。
不過, 這些貓科動物的生殖器也未免太"曖昧"過頭了吧!
平時都縮在體內, 要用的時候才會"彈"出來, 實在太難分辨了。
不過, 或許是因為咪咪還是baby, 最近才剛發育到"那裡",
所以也許不能完全怪牠。
(事實上牠也沒騙我啦!)
害我白高興了一場,
因為從以前到現在, 我家的動物-除了短暫停留的阿蕊-全都是公的,
我還以為終於能夠養到一隻母的了哩!!
可是名字都已經取定了, 這樣會不會太陰柔啊! -_-lll
這麼楚楚可憐的牠, 怎麼會是公的啦!!!
- Apr 14 Sat 2007 18:10
The Magical 51: Ichiro
Ichiro是一個非常神奇的人。
非常膚淺的細數, 他不但帥氣(雖然松井派的支持者批評他尖嘴猴腮; 我說, 叫松井先照照鏡子吧!),
儀態優雅, 而且有著所有運動員中最漂亮的身軀(大部分棒球員的屁股都有點大)。
如同他的名, 身為第一位進軍美國大聯盟的日籍外野手, 同時也是無數球迷心中永遠的第一名。
揮棒前神秘的儀式, 沉靜中帶有一絲禪意, 看他緩緩揮舞著球棒的姿態, 就像是一名決鬥前全神貫注的武士, 而那把出自國寶級名人之手, 黑得發亮的球棒, 就是他個人至高無上的武士刀; 不多話的個性, 顯得既沉著又穩重, 更使經常像面具似佩帶著價值美金495元的Oakley Thump太陽眼鏡的他, 成為無數美國球迷心中(即使經過了七年仍是)一個最無解的謎, 但在國內(日本)的各項訪談中, 他卻又經常不經意的流露出自己調皮, 甚至有點無厘頭的一面。
但更重要的是, 無懈可擊的堅強實力。
他是一架沒有限制的紀錄製造機, 一個沒有死角的完美球員。
打擊, 守備, 速度, 臂力都是全聯盟的頂尖水準(固若金湯的守備也使球迷們將他以往守備的右外野-今年改守中外野-, 戲稱為"Area 51", 而獲得"雷射光"美譽的強勁臂力, 更經常演出外野精準直傳本壘的強力阻殺, 使壘上的跑者們倍感威脅)。
唯一較低的長打率, 也是基於在隊中被定位為"開路先鋒", 而有所刻意壓抑, 他在日職(尤其是最後幾年)可是經常擊出全壘打的, 而在高中之前, 他竟然還曾擔任過投手(看看他強壯的臂力, 就不會感到意外), 而且還投得不錯。
很多人將他視為天才,
但事實上, 那每個看似輕鬆的美技可全都是辛苦紮實鍛鍊出的成果。
從小就被父親鈴木宣之刻意栽培, 他自己也曾說過, 年幼時那些嚴苛的訓練其實近乎虐待。
自傲的父親在日本為他成立了Ichiro博物館(入場門票約為台幣300出頭), 館內巨細靡遺的收藏了Ichiro從小到大的所有物品, 當他還小的時候, 他的父親就曾對母親說過: "任何東西都不準丟, 這孩子將來必定會成為職業選手", 這種望子成龍的心態, 對一般人而言, 或許是太過沉重了些。
一次又一次的打擊練習, 塑造出精準犀利的打擊姿勢, 即使寒冬也毫不間斷的長跑訓練, 鍛鍊出從本壘到一壘只要3秒的疾速神話, 父親的期望並未落空, Ichiro確實成為職業選手了, 而且還是一名非常傑出的職業選手, 指日可待, 將來他必將成為傳奇。
今年他與水手隊的合約即將屆滿, 除了預測明年他將披上哪一隊的球衣, 2007年也是Ichiro的超級紀錄年, 且讓我們期待他是否能夠順利達成連續七年單季200安, 並祝福他向生涯3000(MLB 1500)安順利邁進。
而現年34歲, 體能正值巔峰的他個人目前對於未來的期望則是: 54歲仍是現役選手。
Ichiro MLB歷年來各項驚人的紀錄:
2001 美聯年度MVP、美聯新人王、打擊王、安打王、盜壘王、最佳九人、金手套、銀棒獎
特殊紀錄: 單季新人最多安打(242支)
2002 金手套
2003 金手套
2004 金手套
特殊紀錄: 單場五安打單季次數(4次), 單月五十支安打連續月份(2個月), 單季最多安打(262支), 單季最多打席(762打席)
2005 打擊王、安打王、金手套、八月MVP、週MVP(8月2~8日)
特殊紀錄: 新人球季起單季連續得分百分(5年), 新人球季起連續兩百支安打(5年)
2006 金手套
特殊紀錄: 新人球季起連續兩百支安打(6年)
Ichiro(國內出版的)相關書籍:
Ichiro on Ichiro 鈴木一朗訪談全紀錄 => 小松成美/林崢 (東販)
51 Ichiro 鈴木一朗 => 李淑芳、高永謀、鐘孟文 (城邦-布克文化)
Ichiro相關網頁:
Ichiro日文官網
MLB日本Yahoo
西雅圖水手隊官網
Seattle Times Ichiro網頁
Ichiro ESPN專題網頁
Ichiro球迷網頁
Ichiro與椎名林檎有趣的對談
圖片來源: Yahoo Sports
- Apr 13 Fri 2007 13:54
Why do they
Why do they mock those honest creatures?
They're by far the most rare breed.
Dose not pure reveal the truth of good?
Why do they trash those honorable creatures?
Treat them like some insanity goose
Dose not pure reveal the truth of good?
...for those fools
Why do they worship those deceitful gurus?
Spit out the words of self-righteousness
Manipulate them with nothing but emptiness
Captivated the lies of snow white
they crown themselves with a halo of divine
Smuggle a concept which is vice
Smear every joy and love that we left so far behind
- Apr 13 Fri 2007 13:54
歡喜做, 甘願受
今天無意間和L討論起"歡喜做, 甘願受"這句話的真意。
L說這句話有佛學, 甚至哲學上的淵源, 是一句非常"光明"的警語,
但聽在我心胸狹窄的耳裡, 這句話和"自作自受"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尤其"歡喜做"的部分, 那"歡喜"分明是尖酸的諷刺, 是種置身事外的竊喜,
而且總覺得帶了些情色的意味。
像是對嫁給嗜賭家暴的豬狗牛的婦人, 我們可以說"歡喜做, 甘願受",
那件"歡喜做"的事必然不會太正面, 所以才要安慰他們說"甘願受",
提醒他們, "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甘願一點啦!
雖然我們都同意"自作自受"更接近於"罪有應得",
但L還是不太能接受我自做主張的詮釋,
他說, 因為在乎某人, 所以為他們奉獻, 這種情況才能稱為"歡喜做, 甘願受",
這和我舉的例子有什麼不同? (如果不是在乎, 你想那些家暴婦女會選擇繼續承受嗎?)
或許程度上有一點差距, 但事實上, 全都是自討苦吃。
或許愛正是歡喜做, 甘願受,
一個人過得好好的, 卻偏偏不甘寂寞, 要去找另一個人來把情況弄得複雜,
弄得自己很慘, 還自詡為悲劇英雄, 把處境美化為奉獻,
對我而言, 這就是"歡喜做, 甘願受"的真相。
最後, 我擅自下了結語:
自作自受=活該
歡喜做, 甘願受=犯賤
雖然天真的L還是不願接受,
但真相總是沒人願意面對,
寧可自我催眠, 在泡泡糖似的甜美幻象中邁向毀滅。
- Apr 12 Thu 2007 13:30
Almost Perfect

五天前才剛見證了被紐約時報評為: "洋基成軍105年來最神奇的一擊", A-rod那奇蹟似的逆轉滿貫炮, (洋基史上只有8次是以再見滿貫全壘打結束比賽的)
沒想到, 今天又看到了一場高潮迭起, 話題不斷, 緊湊, 而且極為精采的比賽, 西雅圖水手出戰波士頓紅襪。
賽前兩人見面
開賽前, 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目前全大聯盟最熱門的話題, "Dice-K", 松阪大輔身上。
這是他繼前一場對皇家驚艷四方的初勝後, 第一次在紅襪主場, "Green monster"的棲身之處, 歷史悠久(近百年)的芬威球場登板,
而面對的對手還是歷史上最可怕的紀錄之男(連續六年200安, 六次金手套得主, 跨越"Sisler"西斯勒障礙, 締造傲視全聯盟單季262安的新紀錄...等, 族繁不及備載), Ichiro。
因為連續四場比賽因大雪而被迫取消, 休息得棒子稍微有點生鏽的水手隊前一天才剛大敗, 所以大多數人都看好氣勢正旺的紅襪,
誰知道, 九局過後, 結果竟然大爆冷門, 紅襪在主場被3比0完封, 而松阪大輔, 也跌破大家眼鏡的提早領到了他大聯盟的第一敗。
今天水手的致勝關鍵在於, 打者普遍表現得出乎意料的好, 而談起觀賽重點: "大和同士美職大對決",
稍被冷落的城島建司打擊出色, 3-2, 擊出了兩支紮實的二壘安打, 其中一支還帶著破蛋的第一分打點, 而注目的焦點Ichiro, 則不幸延續了前日的不順手, 雖然已經將傷害降到最低, 但4次打擊仍領到了1K(有一次幾乎擊出安打, 但可惜被判定為野手選擇)。
但若說今天水手隊打者表現得意外的好, 那投手 -搶走這場比賽所有光彩的超級黑馬, 才不過二十出頭的"King" Félix Hernández- 更是展現出無懈可擊的壓制力; 完投完封, 交出6K, 而且還幾乎製造出今年(也是他生涯)的第一場完全比賽(Perfect game), 非常可惜的在八局下半破了功, 但面對紅襪如此可怕的打線, 才只被敲出一支安打, 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光榮成就了。
平心而論, 松阪今天的表現其實還是非常不錯, 七局只失3分, 交出4K, 仍是優質先發, 但面對狀況絕佳的對手, 我想, 他也只能自嘆時運不濟, 運氣不佳了吧!
Ps. 原來"King Felix"前一場比賽(對運動家)就曾交出8局無失分, 外加12K的驚人成績, 由此看來, 今年他的成績(目前2勝0敗)會有多可怕真的非常令人期待。
圖片來源:Yahoo Sports
- Apr 11 Wed 2007 14:03
上天的恩典: Jeff Buckley

晦暗的光, 冷調的火;
Jeff Buckley是一種最具體的激情。
激情, 感官, 比肉慾更鮮活, 但卻無比溫柔。
小心翼翼地以指尖觸摸, 細緻的情感在低吟中百轉千廻,
下一個瞬間, 卻又忽然激動得像隻發情的瘋狗,
吠叫著令人心碎的自省與沉痛。
美麗, 透明, 善感;
Jeff Buckley是一股最純粹的情緒。
編織著一曲又一曲迷濛的夢境, 詩意的字句散發著靈氣;
真摯卻又張狂, 極具感染力的嗓音, 沒有任何音階能將其綑綁。
歌唱時的Jeff就像一陣全然自由的風,
隨心所欲的吹拂著聽者不為人知的創痛,
使纖細的感傷, 在每顆玻璃做的心中萌發。
早逝, 一個徹底的天才, 將音樂捏製為一種最通俗的藝術。
今年是他辭世的第十週年, better than nothing, 至少, 在他以31歲的稚齡神秘的溺斃前,
他交出了一張絕對完美的唱片, 一個音樂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蹟, "Grace"。
十首歌, 毫無敗筆, 如同一顆淨度無瑕的鑽石, 51分鐘的靈魂饗宴,
在他天使般的純淨歌聲中我們沉澱,
隨著那高亢直入雲端的忘我吟詠, 連帶使我們得以昇華。
光是"感動"二字也不足以形容,
真的, 在聽見Jeff Buckley之前, 千萬別說你聽過音樂。
(個人收藏的)
Jeff作品集:
Grace (絕品)
Sketches for my sweetheart the drunk (2CD)
Live at Sin-'e (legacy boxset edition)
Live al' Olympia (Live CD)
Live in Chicago (Live DVD) =>想見識Jeff紮實的現場功力, 極力推薦這張DVD
★Jeff Buckley Official-site
http://www.jeffbuckley.com
- Apr 11 Wed 2007 13:56
怎麼那麼小心眼
近日來, 美職正式開打,
國內各報章雜誌不斷出現將松阪大輔和王建民兩人球路相互比較的報導。
比起報導王建民時的無奈與關愛, 提到表現風光出色的松阪時, 總是不自覺流露出一股"看衰"或不以為然的酸溜溜語氣。
有一篇文章將他倆雙雙比作金庸筆下的人物, 王建民就是擁有降龍十八掌的蕭峯, 而松阪卻被比作武俠版的"卡卡西"-慕容復。
(因為報紙不在手邊, 從來不看武俠小說的我為了確認姓名, 還和媽媽一起把一本零星的天龍八部翻了半天, 有夠累!)
而另一篇報導則說, 他們一為申論題(王)一則是變化多端的機率題(松), 說在王建民的投球下是一場"Open book"的試驗, 即使事先知道題目也答不好。
真的是這樣嗎? 總覺得那伸卡球是被台灣媒體過度神話了。
依我看來, 若要論以單一球路制霸球場的威力, Mariano Rivera的卡特球才有資格被稱為申論題, 至少他通過了時間的考驗, 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歷練, (事實證明)至今仍舊有效; 相較之下, "一季"充其量只能算是個充滿太多不確定性的意外驚喜, 你願意把資產押在一個意外上嗎? 或許, 如果運氣好的話, 你有機會大贏。
而其中一幅漫畫尤其讓我感嘆: "台灣人怎麼會那麼小心眼"
漫畫中, 松阪豐滿的臉頰, 被誇張為肥胖的橫肉滿臉, 細縫般的瞇瞇眼描繪著惡意, 配上一對難看的八字眉和塌鼻, 若少了標題說明, 根本看不出畫中人是誰。
那毫不寫實的筆法, 實在有極度醜化之嫌疑(雖然他畫的王建民也不怎麼帥就是了)。
縱使以主流審美觀的眼光來看, 即使以最寬鬆的標準來檢視松阪, 他也非常難稱得上是個帥哥, 但真的有必要這樣嗎? 棒球什麼時候和臉蛋有關了?
而先前各球隊競標之際, 當他還非常有希望成為王建民隊友的時候, 大家不是還紛紛稱他為泰迪, 說他可愛嗎? 怎麼一轉眼就翻臉不認人!?
向表現傑出的競爭對手, 奉上一句發自內心的讚美, 真的有這麼難嗎? 那不正是運動精神的真諦嗎?
一直認為台灣人非常容易受到國族主義的操控(幾乎像韓國的那些愛國裁判, 或歐陸的足球流氓一樣討人厭), 總是一昧護短, 只要那個對象是"自己人"; 這是種愛國情操的濫觴。
幼稚地在不相關的議題上詆毀對手並不會減低他的能力, 再多的冷嘲熱諷也無法使拉傷的大腿早一點痊癒。
試問, 無上限的溺愛能使人有半點進步嗎? 無數父母心中的回應無奈得不言而喻。
不分青紅皂白的吹捧有害無益, 表現不佳時直言批評是一種美德,
我只能說, 諸君, 請別再以不健康的心態污染健康的運動競賽了。
P.s. 今天洋基贏球了,10比1大勝雙城, Oh, yeah
- Apr 09 Mon 2007 15:03
A Dramatic Triumph

洋基4/8對上巴爾的摩金鶯隊的比賽,
實在是打從我開始觀察MLB以來, 看過最戲劇性的一役。
從一局上半對手敲出的陽春全壘打開始, 似乎就預告了井川慶美職這悲慘, 甚至有點丟臉的初登板。
六局以前, 洋基的狀況真的只能用一個"悶"字來形容, 因為不知是不是水土不服, 日職三振王(據說還三連霸)井川慶的表現, 實在是爛到了令人同情的地步; 局局有攻勢, 對手幾乎只要揮棒就是一支渾然天成的安打(而且球有越飛越遠的趨勢), 而老是投不進好球帶的他, 臉上那副不知所措的惶恐模樣看來實在非常可憐。
相較於滾地球型投手的"穩健"(說難聽一點是平淡), 井川這類飛球型投手主投的比賽非常恐怖, 讓人看得戰戰兢兢, 彷彿隨時都會上演一場煙火大會; 當你以為情況已經爛到無法再糟的時候, 他就是有辦法更上一層樓, 在寒冷的心上再添一層厚厚的霜。
但即使在賽初就表現得搖搖欲墜, 他還是必須繼續待在場上奮戰, 因為自開幕戰以來牛棚戰力就急速耗損, 因此撐得夠久是他今日唯一的使命。
諷刺的是, 儘管表現得其差無比, 他卻是開幕以來洋基第一位投滿五局(同時也是失分最多)的投手。
六局以前, 這場比賽對所有洋基球迷而言是種折磨, 除了井川慘不忍睹的投球, 開幕戰以來就一直延續的零星失誤不斷, 再加上陣中打擊大將幾乎都沒什麼發揮,
小傷兵比比皆是: 因腿傷而沒被排入先發的Johnny Damon, 走起路來一跛一跛的Jeter, 比賽中因拉傷大腿而中途退場的松井秀喜, 還有比賽後段被觸身球擊中膝蓋的Abreu, 一切都使人不禁爲他們的前途深感憂心。
從掉了第五分後, 教練調度上極度容忍, 甚至略顯放任的態度看來, 幾乎會使人誤以為他們選擇為了大局而放棄了這場比賽, 落點奇佳的疲弱安打接二連三, 就連幸運之神也好像站在金鶯那一邊, 但只有一個人從一開始就完全不受影響, 他就是本質上和洋基形同雙生的A-Rod。
A-Rod和洋基一樣, 在我心中一直等同於"大驚奇"一詞, 實力雄厚, 卻經常令人失望(因為人們通常寄予過高的期望), 但他們都擁有在絕望中扭轉逆境, 在絕境中製造奇蹟的力量。
Back to the game, 八局下半先是Giambi振奮人心的三分炮將比數拉近到只剩一分差距, 九局上半在守護神Mariano Rivera力保下, 對方無法越雷池取得保險分, 然而下半局衰神則再度作祟, 兩人接連出局, 但在Cano不服輸的硬擠上壘後, 風向一轉, 纏鬥下對手分別以四壞及觸身球保送了Jeter和Abreu, 這時候就該輪到宿命的男人登場了。
九局下半, 7比6一分落後, 兩人出局, 滿壘, 當球數迅速累積到了兩好一壞時, 就可以徹底看出我的悲觀性格; 沒希望了, 據我了解, 一向屬於錦上添花型的A-Rod, 在攸關勝負的關鍵時刻總是會不自覺的Try too hard, 力求表現的結果經常是失望, 但不知爲什麼, 我仍留在座位上, 或許是想確認自己的想法吧! 反正也不差那幾分鐘嘛!
下一球投出, A-Rod把握機會打擊出去, 球飛的又高又遠, 但別高興得太早, 中間方向的全壘打牆是最深遠的408英尺, 高球非常可能在邊緣轉疲弱而被接殺, 但, 那並沒有發生。
沒有人期待豪華的再見滿貫全壘打, 只要一支安打, 甚至只要一支巧秒的犧牲觸擊拉平比數, 延長機會就夠了, 但, 它卻發生了, A Walk-off Grand Slam!!!
看球資歷尚淺的我並不曾見識過太多的滿貫炮, 何況是再見滿貫炮, 但在A-Rod這一次劇力萬均的揮擊中, 棒球深不見底的魔力徹底爆發, 錯過他生涯第一段巔峰, 卻目擊了他有史以來最低潮的我, 第一次覺得他完全符合自己的身價, 地球上最貴的棒球員, 或許有一天他真的能夠成為那個未知傳說中的最棒。
10比7的壓倒性逆轉, 一場精采無比的戲劇性勝利, 熬夜三小時完全值回票價。
圖片來源:Yahoo Sports
- Apr 09 Mon 2007 15:01
Monster is here: 平成怪物

最近至少熬夜看了兩場松阪大輔的比賽,
果然, "平成怪物"名不虛傳。
因為支持洋基, 所以先天上就對紅襪有點反感,
加上去年底Ortiz對Jeter嗆聲的MVP風波,
(雖然最後他們兩個都沒拿到)
更使我對波士頓非常感冒。
但老實說, 紅襪的火力還真的不輸洋基,
熬夜看了這兩場球, 發現他們進攻非常積極, 得分慾望強盛,
加上Dice-K精采萬分的表現, 差點使我動搖。
和洋基的守護神Mariano Rivera一樣,
松阪大輔的表現非常穩定, (甚至更出色)
比賽交到他們手上, 感覺起來好像就沒問題了。
相較於上述兩人令人安心的特質,
王建民就顯得有點搖搖欲墜。(好像一不小心就會跌倒的樣子)
雖然伸卡球有精簡經濟的特色, 和衍生出DP的附加價值,
但無論如何, 終究還是必須仰賴內野的團隊合作。
如果這是去年的洋基, 那球迷們大可放心,
但今年才不過兩場比賽就累積了六次失誤,
連金手套的Jeter都表現得不太穩定,
這樣看來, 他拉傷大腿或許是福不是禍,
因為照目前隊友仍未完全進入狀況的情形看來,
即使提前登板, 結果也非常可能只是早早開始累積敗投。
難怪今年的賽前預測會有近半數球評預測紅襪奪下世界冠軍,
因為億元投資押對了寶, 加入松阪的紅襪實力真的非常可怕,
Beware USA, your arrogant nose might break,
coz' the monster is in town!
Ps.
關於暱稱, 大牌經紀人取的D-Mat(與A-Rod相同模式)顯得太急於融入市場,
過度美規化的炒作下(類似T-Mac), 反而模糊了他來自東洋的強烈個人特色, 難怪早已被遺忘。
相較之下, 取其諧音的Dice-K不但點出了其投球特徵, 唸法對老美而言更是既簡明又友善, 可說是東西融合的佳例一則。
圖片來源:Yahoo Sports